从第三者的幸福生活,看电影结局的四种写法

从第三者的幸福生活,看电影结局的四种写法

作者:Emma | 编辑:皮皮


结局是每部电影的必经之路,它指代着那个创作者为观众所创造出的、恰逢时机的停止时刻。观众会自行判断故事是否结束,而电影中负责结局的部分则会提供一些元素,例如柔和的背景音乐、最终和好如初的情侣等,以来暗示或明示结局的来临。


与此同时,观众对于电影的结局通常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与情感,如满意、愤怒或感到遗憾。有些时候一部电影的叙事(即情节展现)已经结束,然而其中的故事却还有待发展,像是人物之间仍旧存在待解决的问题,或者看起来他们明显在未来还会有新的发展。

叙事电影结局的四种分类

学者理查德·约翰·纳佩特(Richard John Neupert)将我们所能看到的大部分叙事电影的结局,大致归为四种类型

0.封面图-四种写法.png

第一种为主题式结束——故事彻底结束与封闭式结局(closed text film: close story and closed discourse),创作者会给予故事明确且单一的结果,不会考虑这个结局所带来的满意程度。


例如在《天色破晓》(Le Jour se lève)中,在叙述了工人弗朗索瓦与卖花女一系列的爱恨情仇后,最终他们迎来的结局是双双丢失了性命:这个结局是无法改变且在未来不会再有后续发展的。除此之外,大部分前期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结局,都偏向于此种类型。



第二种是故事开放式结束——故事仍将在(影片结束后的)未来发展,但只有一种发展方向(open story film:open story and closed discourse),在这一类型中,其角色有时会有较为模糊的目的,但最终却并未达到,或是影片叙事中所持有的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

1.《天色破晓》 (Marcel Carné, 1939).png

纳佩特经常将这一类型结局,看作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法国新浪潮影片的惯例特点之一。例如最为广为人知的第一部新浪潮电影《四百击》(400 Blows),影片讲述了小男孩安东尼与他母亲与继父的生活,以及在遇到问题时从学校逃跑,转而被带回来送进了少管所。

影片最后是一个著名的长镜头,跟随再次逃跑的安东尼一直跑向了海边,最终定格在他的脸部特写上。然而,安东尼的未来命运却是不清晰的,他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也并未得到解决。

《四百击》(Francois Truffaut, 1959)

《四百击》(Francois Truffaut, 1959)

第三种是开放探讨式结束——故事已经结束,但结局因观众看法而定(open discourse film: closed story and open discourse),这也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类型。纳佩特将其定义为结局中叙事性话题仍旧存在,但并不存在讲述新事物与延伸主要故事线的可能。


后文将通过对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于1965年执导的《幸福》(Le bonheur)的结局分析,来理解这种类型的结束是怎样构成的,以及,它对于《幸福》来说所具有的必要性。

《幸福》(Agnès Varda,1965)

《幸福》(Agnès Varda,1965)

最后一种则是主题开放式结束——故事仍将在(影片结束后的)未来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其他分支与发展走向(open text film: open story and open discourse),在这种类型中,其叙事性讨论往往与叙事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


换言之,那佩特认为一部真正的主题开放式结束结局的电影,将通过多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启发出不同的有关叙事内容的探讨观念,这也就导致没有一个单一的结果能作为影片的结束。它们一般缺乏叙事的线性(narrative linearity)、合理性、目的以及时间与空间设置的连续性。


例如在《周末》(Weekend)中,戈达尔全然打破了传统叙事方式,用镜头将一些看似无关的场景联结,对主题的表达是通过这些不相关的组合,例如一个女人面对着摄像机叙述自己经历的一场狂欢,倒垃圾的两个人进行着一场谈话等等以来表达某个主题,而并非是通过具体的故事讲述。


这样的拍摄方式彻底的打开了电影的空间,叙事成为了发散性的、不集中的,而结局以及与其的相关探讨则是广义与宽泛的,与本身影片内容一致,都有多重分支与走向。

《周末》(Jean-Luc Godard, 1967)

《周末》(Jean-Luc Godard, 1967)

《幸福》中的开放探讨式结束


回归到对于“开放探讨式结束”的讨论。

在《幸福》这部电影中,其讲述了已经拥有美满家庭的男主角弗朗索瓦(Francois),在婚姻生活中出轨了另一个年轻女人埃米莉(Emily),而他的原配妻子特蕾莎(Teresa)在得知真相后出于意外溺水身亡。在影片的结局中,悲痛过后的弗朗索瓦与埃米莉重组了家庭,并共同抚养着与前妻的两个孩子。


故事到这里已然结束,然而,关于弗朗索瓦这一人物的结局的讨论却是开放的:这一段新的婚姻关系会永远持续吗?在未来,他与埃米莉的发展是否会重蹈覆辙?

弗朗索瓦与原配妻子特蕾莎

弗朗索瓦与原配妻子特蕾莎

诚然,这个结局给观众留下了思考与探讨的空间。上文提到过这一类型的结局是由“封闭式故事”与“开放式探讨”构成,在《幸福》中,结局时的季节是秋天,弗朗索瓦与埃米莉带着他与前妻的孩子,一起去到他曾经一家常去的森林中郊游。这便回答了整部电影的叙事中最关键的问题:弗朗索瓦与他的出轨对象埃米莉的关系到底该怎样发展?


若是根据这一问题来看,这样的结尾看起来像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一对情侣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彼此之间也有了稳定且开诚布公的关系。埃米莉不再作为一个婚外情的对象,而是正式作为一个“新的妻子”存在于弗朗索瓦的生活中。

弗朗索瓦与外遇对象埃米莉

弗朗索瓦与外遇对象埃米莉

在这一部分,导演瓦尔达使用了与开头描绘特蕾莎的生活状态时相同的特写镜头,来拍摄埃米莉换上新的枕套、将小孩从婴儿床上抱起等情节。两位女性角色在开头与结尾的这两组镜头中同样的动作,以及在电影技术上不变的布景与剪辑速度,都表明了埃米莉将特蕾莎位置取代,甚至于她还代替特蕾莎成为了两个孩子的母亲的事实。


然而,对于观众来说,这个结局好像并不如表面呈现的那样令人感到满意——无论如何,埃米莉作为第三者破坏了一段婚姻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在类似这种问题随着影片的结束而得到解决时,我们作为观众从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往往被称为叙事性的结局,也就是“封闭式故事”的部分。而某些在这种满足感中缺失的情绪,则会被归到开放式探讨的部分中来。因为展现在结局中的家庭出游的温馨场景,实际上是通过另一个女人(前妻特蕾莎)的“牺牲”才得以完成的。

弗朗索瓦与埃米莉的单独会面

弗朗索瓦与埃米莉的单独会面

这看起来像是解决了弗朗索瓦与埃米莉之间的问题,换言之,在特蕾莎死后,他们到底还要不要让彼此之间的关系继续进行,这使电影最终有了一个叙事性的结束(“封闭式故事”的形成),但这段关系或许并不能让所有的观众都完全认可。通常情况下,判断一个结局是不是美好结局,它的要求是男女主人公的关系拥有了一个浪漫的收尾:他们彼此相爱,克服重重阻碍最终修成正果。


虽然弗朗索瓦与埃米莉做到了这一点,表面上他们的确走向了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美满结局,但他们并非电影的“原配情侣”。换言之,这样的结局对于解决影片的“主要问题”的方式来说,并不能被认为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或许正是因为埃米莉的出现,以及弗朗索瓦对两个女人的一心二用与不忠贞,才间接导致了特蕾莎,这位“真正的女主角”死亡的结局。

弗朗索瓦抱着落水溺亡的特蕾莎

弗朗索瓦抱着落水溺亡的特蕾莎

而观众对于这个有违道德性的解决方式的不满意,也就让这个“电影叙事的结局”具有了开放式的性质。因此,弗朗索瓦与埃米莉的结局也开始变得耐人寻味,在他们之间今后的发展以及结局上也给观众提供了一份潜在的讨论与延伸空间。例如,弗朗索瓦会就这样继续和埃米莉,带着他与特蕾莎的孩子们一起安安稳稳地生活下去吗?还是说,在不久的将来他还会遇到一个新的“埃米莉”,而埃米莉将会成为新的“特蕾莎”?这便是构成这个结局中的“开放式探讨”部分。



电影结局的修辞语言


除此之外,纳佩特提到“在临近结束时,总会有足够多的图像技术与影视语言来帮助着引导与描绘出影片的‘结局’,这些元素被称为对电影结局的‘修辞’(rhetoric)”。这意味着在安排一个电影的结局时,有些特定的场景或镜头语言等,会引导观众有意识地知道“电影即将落幕”,以及故事也将要告一段落。


这些“修辞”往往令结局变得更像结局且更具有棱角,它是可以被感知到的,同时也是防止电影发展到一半时戛然而止、从而给观众带来生硬停顿的有效技术。暂且不管观众对于最终的结局是否满意,凡是在结尾中有这种“修饰”存在的,就意味着这部电影拥有“结局”。再者,只要是有“结局”存在的电影,“修饰”的方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它们总有一些规律可循。


值得提到的第一则规律是,“人物逐渐远离摄像机,或是一种远离摄像机的拍摄方式”。《幸福》的结束场景由长镜头组成,在最初的远景镜头中,弗朗索瓦与埃米莉带着孩子们从车上下来,随后镜头便开始跟随弗朗索瓦的方向平移移动(pan shot)。

结尾弗朗索瓦与埃米莉带着两个孩子逐渐远离(中景)

结尾弗朗索瓦与埃米莉带着两个孩子逐渐远离(中景)

他看着埃米莉牵着孩子们,在她与他对视一眼后,弗朗索瓦便兀自朝前走去。这时镜头角度一直作为中景保持在他的侧面,随着弗朗索瓦不断向前行走,他遇上了已经站在前方的埃米莉。他牵起埃米莉的手,前方是一条通往森林深处的小路。

结尾弗朗索瓦与埃米莉带着两个孩子逐渐远离(全景)

结尾弗朗索瓦与埃米莉带着两个孩子逐渐远离(全景)

本来一直平移拍摄的镜头停了下来,弗朗索瓦与埃米莉牵着两个孩子朝前走去,摄像机这时是固定不动的,而人物自主地改变了他们与摄像机之间的距离——他们的移动在镜头中令中景逐渐变成了远景,最后留给观众的是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

结尾弗朗索瓦与埃米莉带着两个孩子逐渐远离(远景)

结尾弗朗索瓦与埃米莉带着两个孩子逐渐远离(远景)

在一方面来说,这样的安排让观众知道叙事也像他们逐渐远去的身影一样,在缓慢的过程中迎来了结束;而另一方面,这也为人物将来的发展在荧幕后留出了一定的思考空间:不远处是地域宽阔的森林,交错生长的树木有非常茂密的枝叶,加上镜头的角度所创造出的景深感,看起来就像是他们正朝一片未知的区域走去。


这也喻示着他们的未来是观众难以预测的,在电影结束之后,仿佛他们之间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就像他们走进了前方的森林一样,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了一定的神秘感。这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它的结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第二个要提到的规律是,“电影的结局与开头相互呼应”。一部电影的结尾往往会与它的开头在电影语言上有异曲同工之处,从而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再者,在观众已然于最开始看过电影开头的前提条件下,当影片快要结束时,如果出现了一些相同的元素,观众就会有意识地知道结尾即将来临,并且还会自主地将结尾所表达的结局与开头、甚至整部影片联系起来,从而根据整个故事与叙事,来将此结局的基调与影片整体审美相结合。

影片开头弗朗索瓦与特蕾莎带着两个孩子的远景

影片开头弗朗索瓦与特蕾莎带着两个孩子的远景

摄像、音乐、场面调度,或者其他电影语言在电影开头与结尾的运用,其意义在于这种重复本身。观众可以通过这种重复,将某些在电影中“既定的”特征套用在角色身上。


在《幸福》的结尾,与开头相比相同的是,出现的人物数量依旧是四个: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两个孩子。场景也仍然是在乡村,所展现的事件是这四个人在进行周末的家庭旅行。甚至,连画面的主色调也都是黄色,在开头是向日葵的黄,结尾则是秋天落叶的黄色。

影片开头的向日葵

影片开头的向日葵

然而,即便这些客观的外在因素是重复的,但最重要的一点却不同:女主人公换人了。开头画面中的女人是弗朗索瓦的原配妻子特蕾莎,同时她也是两个孩子的亲生母亲;而结尾的女人却是埃米莉,弗朗索瓦的外遇对象。在看到结局的场景时,观众自然就会将一切联想起来:他们带着的孩子并不是弗朗索瓦与埃米莉的,而是他与特蕾莎的孩子,但特蕾莎已在知道真相后溺水身亡。


在叙事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这一切变故之后,影片来到结尾,那么这时这种重复,毫无疑问就会成为引导观众通过结局获得更多额外信息与思考的重要元素——看起来好像一切都没有改变,但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无可挽回的悲剧。更确切地来说,也在真正意义上改变了五个人的生活。

《幸福》的结尾有着与开头相呼应的重复之处,但实际上,在结局向观众完全展开的那一瞬间,它与开头所展现的完全是背道相驰。这种首尾呼应的重复性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给影片带来了完整性的同时,也在结尾处制造出了强烈的反差。


对于《幸福》而言,它喻示了结局的不可逆转性,同时也让观众在满足于一个家庭其乐融融的场景时,同情于特蕾莎的“牺牲”,不满于弗朗索瓦和埃米莉的“无情”。总得来说,尽管在《幸福》这部电影的结局中故事已然尘埃落定,但仍给观众留有了一定的思考空间,以让他们自行评判。


在创造结局时,电影制作者们会运用许多电影语言来让结局变得更具棱角。一个精彩与耐人寻味的结局,除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是一部优秀电影应有的基础。


- THE END -






参考文献Richard John Neupert.(1995) The End:Narration and Closure in the Cinema. US: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图片来源Le bonheur. (1965) Directed by Agnès Varda. [DVD] US:Columbia.

他是清醒的赌徒,他要开拓娱乐行业的认知边界

他是清醒的赌徒,他要开拓娱乐行业的认知边界

———好莱坞资深玩家的跨界豪赌


作者 / Roslie | 编辑 / 皮皮

Jason Lin



美籍华裔制片人,前阿里影业高管, Story Arch Pictures创始人。曾任职于李连杰工作室、迪士尼、UTA、摩根·斯坦利投行。

代表作品:《一条狗的使命2》、《绿皮书》、《霍元甲》、《小猪佩奇过大年》等。


好莱坞资深玩家Jason Lin近年制作了一个叫“Linsider”的播客节目,从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角度探讨娱乐产业。

linsider 封面.jpg

闯荡好莱坞20年,Jason可说是名副其实的Insider。但另一方面,他又像个清醒的Outsider,或者说,像个冷静的旁观者。

他说,如何制作出真正反映亚洲文化的故事,而不只符合好莱坞传统期待和刻板叙事是他一直以来真正关心的事。


叙事热情的起源

2002年,从UC Berkeley商学院本科毕业的Jason Lin坐在Walt Disney位于Burbank的办公室里。彼时,他刚由旧金山湾区搬到洛杉矶,准备在娱乐行业大展身手。

出生于台湾的Jason幼时已随父母移居到美国。印象中,诸如《芝麻街》 (Sesame Street)和《罗杰斯先生的邻居》(Mister Rogers' Neighborhood)一类的电视节目成了他当时学习语言和了解美国文化的入口。“我在九十年代看了很多八十年代的经典电视节目”,他开玩笑说,“因为是免费的。”

八十年代的《芝麻街》

八十年代的《芝麻街》

但这似乎还不足以让他感受到故事的强大力量,更强烈的触发点在之后。几年后,他回到台湾旅行,被东方式的叙事深深吸引,萌生了想要将亚洲文化推向世界主流的念头……尽管当时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逆向文化冲击成为他跨界叙事热情生长的起点。


初入娱乐产业帝国

热情之下,他很快察觉到自己对于进入投行或咨询机构工作的愿望正逐渐走低。他并不认为自己选择进入娱乐行业只是因为单纯的“热爱”,他更愿意将其描述为一种“兴趣和目标设定”的结合。他说“期间当然也有挣扎,每一个决定引发很多可能的结果,像一棵Decision Tree。但事情总会顺理成章按照某种逻辑发展。”

毕业后,Jason拿到Disney的offer,义无反顾搬到了洛杉矶。

这次“出走”使他有机会真正近距离接触内容产业的运作。他开始观察创意公司如何进行特许经营管理、如何将原创的故事转化为原创品牌剧集,再打造自家的IP品牌。

由于自己的办公室靠近创意厂棚,可以每天听到隔壁导演、编剧和制作人们大谈故事大纲。对着一堆密密麻麻的财务模型和商务策略分析表格,他说“我想做核心的创意内容。”

但讲故事没那么容易,好莱坞娱乐产业帝国不是那么容易闯。在“人家”的地盘上,亚裔似乎永远是“外人”。Jason曾被一位好莱坞业内人士称赞“讲得一口好英文”。这毫无必要的夸赞在他看来多少有些可笑,因他自幼在美国长大,母语就是英语。“这是根深蒂固的偏见”,他若无其事地说。


风云际会下的新世纪大冒险

事情在2004年有了转机。经朋友介绍,Jason拿到一个驻上海为李连杰工作的机会。彼时,李连杰刚主演了由张艺谋执导的武侠大片《英雄》,打算回国发展。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接触中国文化。

Jason与李连杰旧照

Jason与李连杰旧照

Jason对此感到兴奋,这是真正的“跨界”体验。他此前甚至从未正式踏足中国大陆,而李的经理人、经纪和律师又都在洛杉矶。

新世纪初的冒险刚刚开始,再之后就是风云际会。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大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一个史无前例的华语电影产业已经形成,并瞩目于全球电影市场。

身处浪潮之中的Jason Lin看到了更广阔视野下的电影产业全貌,而这与好莱坞从制作到发行的一条龙规则完全不同。另一方面,他也开始协助李连杰打理慈善事业。

他认为李连杰是个具有全球视野和格局的人,他们都是对跨种族、跨政治、跨文化叙事符号感兴趣的人,无论未来世界将如何被颠覆。

和李连杰.jpg

拍电影就像一场赌博

谈及过去那段时间无数惊涛骇浪的触动时刻,他似乎更愿意将失败摊开来咀嚼。他想要弄清楚哪些困惑,他说“因为和人生一样,相较偶然的成功,你总能从失败中获取更多经验。”

他认为拍摄于2007年的《游侠》(War)从故事结构,班底组建以及最终的票房成绩来讲都是失败的。

他也不讳言由吕克·贝松担任编剧的《狼犬丹尼》(Unleashed,又名Danny the Dog)在发行阶段曾遇到一些问题。电影因为一张海报而在中国遭到禁映,而电影所要表达的信息本身却与海报呈现的内容并无关系。

danny the dog.jpg

《狼犬丹尼》引起歧视争议的海报

他感到电影制作越来越像一场要素失控的赌博。

风险和错误如何成为动力

但对冒险家和赌徒而言,风险和错误只会使他们感到越来越兴奋,他们想要搞清楚事务的运转逻辑。

“我需要了解其他生意或其他行业是怎样运转的,我需要从投资者的视角去理解问题,如何让钱更有效地投入到更好的内容制作上去。”他决定回商学院和投资银行去寻找答案。

他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往往是由实践中对知识和经验的需求所驱动的。而这些需求的来源正是在实践中源源不断产生的问题和失败。

从沃顿MBA毕业后,Jason来到一家投行从事专注大中华地区TMT行业的投融资并购和上市工作。紧接着,他又进入联合人才经纪公司 (United Talent Agency)担任策略和业务发展总监。


好莱坞新赌局

2016年,Jason加入阿里影业在洛杉矶的办公室,负责国际制作和商务发展。当时,以数据科技傲视群雄的互联网巨头阿里正雄心勃勃将视线瞄准好莱坞。

他认为“阿里善于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偏好,因为有数据。而这一优势已被成功运用在娱乐行业。”这正是当时好莱坞所需要的。

阿里影业团队,左三为Jason

阿里影业团队,左三为Jason

回归成熟的游戏规则参与电影项目的并购谈判和联合制作,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另一方面,他终于如愿以偿开始讲故事。从剧本到选角,他全程参与了喜剧剧情片《一条狗的使命2》(A Dog's Journey) 的内容制作。

《一条狗的使命2》剧照

《一条狗的使命2》剧照

但新的问题很快又产生了,他再次陷入到一个新的赌局中去。

“仅仅依靠数据为导向和驱动是有问题的,甚至是危险的。因为观众无法看到银幕背后的产业全貌,而他们却完全左右了你的商业决策。”

更何况,数据终归无法理解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人心和人性。

2019年,由阿里影业押注的《绿皮书》(Green Book)一举击败Netflix耗资2500万美元宣传推广的《罗马》(Roma),成为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

同年,他离开了阿里。


他的出走拓宽了娱乐产业的认知边界

2019年,Jason在洛杉矶成立了自己的制作公司Story Arch Pictures。他要制作出面向全球主流观众、能代表世界上60%的亚洲人的跨文化优质原创内容。

Jason亲自设计的公司logo

Jason亲自设计的公司logo

他有野心,他要继续赌下去。

在Linsider的最新一期节目中,Jason和曾经合作过的编剧畅聊当年“充满混乱和荒诞的制作经验”,从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角探讨娱乐产业。他仍对曾经的失败耿耿于怀,他要直面一切,弄清楚再出发。

另一方面,他真正开始讲故事了。

他邀请的嘉宾中,既有同样出身台湾、移民美国的好莱坞新晋演员,也有业余热衷单口喜剧表演的风投从业者;有曾在北京从事翻译和写作的美国编剧,也有出身电影世家,独自闯荡好莱坞的华裔导演。

Jason与播客嘉宾

Jason与播客嘉宾

这群和Jason Lin一样拥有跨界叙事热情,又敢于“出走”的人,已然成为故事里的主角。

他说,“我们只是怀着诚实和敬意,和大家分享讲故事所必须克服的艰难,以及从中体会到的,无与伦比的快乐。”

  - END - 

作者简介:Roslie Liu,涉足创意行业中的内容、商业和法律事务。自由撰稿人,爱好人类观察,有考据癖。

 Linsider 播客链接:https://the-linsider.simplecast.com/

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相爱相杀的几十年--专访金马评委/UCLA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白睿文

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相爱相杀的几十年

———专访金马评委/UCLA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白睿文

作者 / 深川鼠 | 编辑 / Sherry Liu

导言

Sino Screen华语银幕联手彼岸文化,邀请白睿文(Michael Berry)教授对谈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关系。

白睿文,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文学博士毕业,现任UCLA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也是亚洲语言和文化系、电影系教授。他曾任台湾金马奖等多个电影节评委,也出版过多部关于中国电影的研究著作。

白教授与中国的缘分始于19岁。读大二的时候,他去南京待了一年,后来又到了台湾师大留学一年。他说刚开始在南京的时候中文水平还不太好,无法阅读文学作品;但是后来可以开始慢慢阅读有深度的作品。在台湾的时候,白教授每天都看长篇小说。他在大四的时候开始尝试翻译余华的《活着》,之后成功地在大学毕业的暑假完成了整本书的翻译。

白睿文对中国电影有着长久的热情。他说他喜欢如贾樟柯、王小帅、胡杰、王兵、杨德昌一样有独立精神的导演。2010年的时候,他正在北京做研究项目。一天晚上,他看见央视播出的讨论由威尔·史密斯与成龙等巨星出演的《功夫梦》的节目。节目中,主持人还热情地说“大家都要去支持中国电影。”这句话让白教授陷入了思考:翻拍自Karate Kid (1984)下《功夫梦》,可以算是中国电影吗?那什么又是中国电影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白教授开始了几十年的探索。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有着怎样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经历巨变,好莱坞又在这场锐变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以下为讲座对谈内容。为使读者阅读方便,内容语句有经过调整,非对谈逐字稿-


主持人:白教授您好,欢迎做客“彼岸文化大师系列讲座”。您曾提到自己对于“有好莱坞特色的中国电影”这一现象很感兴趣,那么请问您觉得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白教授:我认为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中美关系。像是1949年至70年代,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不承认”政策,两国关系紧张。好莱坞电影被禁,在中国电影市场毫无踪迹。

到了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也被打破。中美建交后,美国的电视作品也逐渐引进中国。《大西洋底来的人》(Man from Atlantics)这部在美国被遗忘的巨作,却是头一部引进到中国的美剧。直到今天,那个年代的人提到美国,依然会想到这部美剧。

1.png

主持人:80年代的时候,中国出现了一系列以美国为背景的电影,例如《庐山恋》 (Love on Lushan)和《牧马人》 (The Herdsman),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呢?

白教授:我觉得随着80年代西方的哲学文学思潮进入国内,中国人对好莱坞的好奇心更加强烈。因此,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出现了一些主角是从美国回来的华侨的电影作品。这也是因为美国在中国观众心中的形象多为负面,所以制片方希望以这种特殊的身份让中国观众更能接受对于美国的介绍。


主持人:您觉得好莱坞电影是什么时候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呢?

白教授:应该是90年代吧。《亡命天涯》(The Fugitive)是第一部在中国正式发行的电影;虽然在这之前已经有部分美国在中国电影的电视和剧院出现,但是《亡命天涯》是首次商业性发行。

2.png


主持人:好莱坞进入中国的公司,中国电影是否也有在尝试进入好莱坞呢?

白教授: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绝对可以看到中国电影逐渐走向国际的尝试。那时候许多中国影视作品开始在美国拍摄,例如1989年谢晋的《最后的贵族》、1993年冯小刚的《北京人在纽约》、1993年子繁的《新大陆》、1998年冯小刚的《不见不散》、2000年郑晓龙的《刮痧》、2001年黄蜀芹的《嗨,弗兰克》、2001年沈涛的《危险旅程》、1999年英达的《中国餐馆》。其他华语电影人也不断试图在好莱坞找到自己的位置。演员周润发、成龙、章子怡、巩俐、陈冲、周杰伦、洪金宝等人;导演李安、徐克、吴宇森、唐季礼等也都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好莱坞作品和美国元素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电影人也在好莱坞探索发展;有好莱坞特色的中国电影恰恰是这两种趋势的碰撞结果。


主持人:您觉得中国电影产业应该如何在好莱坞的影子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呢?

白教授: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先明确中国和好莱坞之间的关系。从1949年到90年代,中国并没有所谓的大片。虽然有很多主旋律电影(指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战争电影,但是是与好莱坞电影完全不同的模式。即使是独立于这两种类型之外的电影,例如冯小刚拍的《甲方乙方》,其拍摄模式、发行模式依然与好莱坞电影完全不一样。

待到中国电影市场引进好莱坞模式,已经是2000年的《卧虎藏龙》。这部电影打开了新的窗口,之后有更多中国好莱坞式电影出现。而2002年的《英雄》则标志着中国大片的真正开始。

3.png

主持人:您觉得是什么导致了中国大片的出现呢?

白教授:中国大片的出现离不开背后制片模式的改变。早些年的电影一般只有一个制片厂,比如长春制片厂、北京制片厂或上海制片厂,然而现在的电影普遍有二十多个制品公司。与此同时,江志强、张保平、韩三平等新一代制片人崛起,导演方面也有了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姜文等明星导演。


主持人:从内容上看,您觉得中国大片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白教授:我觉得中国大片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起初电影人多在学习《卧虎藏龙》和《英雄》的思路,因此涌现了大量的武侠片,例如《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和《夜宴》。这之后又出现了一些民国功夫电影,例如《叶问》《四月围城》和《让子弹飞》。近些年来,更多中国电影人开始探索奇幻科幻类电影。《捉妖记》《美人鱼》《九层妖塔》《长城》和一系列西游记改编的电影都是典型的怪兽奇幻大片,而《流浪地球》则无疑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影人并未有完全放弃过去主旋律电影和战争电影的思路。制片方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把那些电影包装进商业片的模式。这类电影最早出现于2009年的《建国大业》和2011年的《建党伟业》; 后来经过类型调整,又出现了《战狼》《红海行动》和《我和我的祖国》等宣传爱国主义的电影。制片商惊喜地发现,在加入商业元素之后,观众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反响十分热烈。

4.png

主持人:近年来中美合拍片越来越多,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呢?

白教授:我们得分类讨论这个问题。有的所谓合拍片只是把中国当成拍摄背景,以此增添大片的异国色彩,比如《黑暗骑士》曾在香港取景,《碟中谍3》也有片段在上海和西塘古镇完成拍摄。看似场景在中国,这些电影的故事本身与中国并无关系,背后也没有太多中国人参与制作。再比如《杀死比尔》《追风筝的人》,则是单纯为了节省制作费用,用合拍片的模式去中国摄影棚或场地拍一些与中国并不相干的故事。


主持人:那对于一些翻拍自美国的中国电影,您又是如何看待呢?

5.png

白教授: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没有预料到的火热市场。其实早在2000年的时候,张艺谋就重拍了科恩兄弟的《血迷宫》(Blood Simple)。当时他赴美宣传时我还是他的翻译。当时,美国的电影人和记者常常问我们,“中国翻拍美国电影是一个新的趋势吗?” 对此,张艺谋表示绝对不会。他说中国那时太穷,买不起版权、也拍不起,《三枪》恐怕是唯一的例子,以后也不会再有。但张艺谋并没有预料到中国后来的庞大票房市场,也没有预想到会有很多翻拍电影出现。比如说What Women Want 被翻拍成《我知女人心》,High School Musical 被翻拍成《歌舞青春》,Bride Wars被翻拍成《新娘大作战》。中国导演在不断寻找美国题材;这个市场如此火热,以至于还有公司专门做这种翻拍生意。


主持人:一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严格限制外国电影进入中国。这些年逐渐从10部、20部增加到30部,现在一年最多也只能引进34部。对此,您如何看待好莱坞电影在当今中国的发展趋势呢?

白教授:很多好莱坞制片公司都在想不同方法挤入中国市场。有的在背后投资一些中国电影;很多看起来没有什么国际市场的电影,背后都有海外公司的投资。冯小刚的《非诚勿扰》《手机》都有哥伦比亚公司的投资。即使是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这种看起来极具中国地域色彩的电影,背后都有华纳的投资。Fox也投资了很多国产电影,例如《全城热恋热辣辣》。

同时,好莱坞也开始参加中国电影制作。陈可辛在《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运用大量美国元素,《非常幸运》请了美国导演来制作美国式浪漫喜剧。听起来浓浓中国风的《智取威虎山》亦有美国背景,《纽约纽约》《唐人街探案2》也皆与美国有关。

《战狼2》则是中国电影雇佣好莱坞的典型范例。从内容上它借鉴了好莱坞80年代动作电影(如《蓝波》系列)的模式,演员阵容包括卢婧姗、Frank Grillo 多位好莱坞演员,作曲則是著名好莱坞作曲家 Joseph Trapanese, 动作指导是《复仇者联盟》的 Sam Hargrave。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幕后制作团队却在各方面都有着美国的参与。


主持人:其实不止好莱坞在参与中国电影制作,中国也投资了很多美国电影。您觉得背后有大量中国投资的电影可以说得上是中国电影吗?

白教授:中国电影公司从2015年就开始大量投资美国电影了,比如《环形使者》《碟中谍》《星际迷航》《星际旅客》《蓝精灵》《毒液》《大黄蜂》《神奇女侠》和《绿皮书》。这些电影有的从来没有在中国发行过,也没有什么中国市场。其实好莱坞电影的本质不在于它的拍摄地点或者制作商。《蝙蝠侠·黑暗骑士》是典型的好莱坞电影,但它的导演是英国人、主演是欧洲人,拍摄地点大部分在加拿大欧洲香港世界各地。好莱坞的去地域化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内核在于模式,而不是地区。中国电影也在走这个道路。

6.png

主持人: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的制片方,都一直在努力拍出让双方观众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但大多数成效不佳。对此您如何看待呢?

白教授:从2006年到2007年,中国电影人开始通过请国际巨星,以此来试图引得中美双边观众喜欢,例如冯小刚拍的《大碗》、张艺谋拍的《金陵十三钗》。然而即使请来蒙这种顶级明星(A-List Star),却出现在中国票房表现不错、但在欧美整体遇冷的情况。张艺谋《长城》的失败给许多公司敲响了警钟。试图通过请跨国际明星出演以收割多国票房市场,也许并不行得通。渐渐地,很多电影公司开始放弃这个模式。

我个人觉得深入接触过中美两种文化的人最有可能拍出国际化的电影。单从一方的视角出发,很难用对方的眼睛看世界。只有深入接触过两种文化的人,才有可能制作出打动双方的电影。李安、赵婷、陈冲就是典型的双重文化电影人。

7.png


主持人:您觉得中国和好莱坞电影将走向何方呢?

白教授:五、六年前,中国多数电影人和领导都希望中国电影能走出世界。在“把中国文化送出去”的政策之下,电影人开始积极拍合拍片,希望能产出引得全世界观众喜爱的片子。现在则不同,由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爆发,中美关系目前处于十分微妙的阶段。很多电影人越来越意识到他们并不需要美国,自己拍好放在国内市场,如果票房足够成功的话,其实并不需要国际市场。好莱坞处在很尴尬的状态。预算高、这样的复仇者联盟这种片子必须需要中国市场和欧洲市场的支持。而中国从来没有依赖过美国市场,it has nothing to lose.

美国的电影产业正在面临双重危机。疫情使得美国停止一切电影制作,电影院也处于关闭状态。更加依赖中国票房的美国电影,恰恰面临着许多国产片的竞争。纵观2020年的中国票房赢家,《八佰》《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 》《金刚川》《拆弹专家2》《除暴》《宠爱》和《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均为国产片。未来中国电影恐怕会更加内在化,不理会外面的国际市场,而美国会更积极地想要进入国际市场。


主持人:对于中国和美国的电影人,您有什么建议吗?

白教授:我认为一部好的电影最重要的是回归故事,讲一个universal story。导演编剧不要太考虑时长或者票房。美国制品公司都是向钱看,不真的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美国制片公司都是向钱看,不真的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比如美国制片人对《美人鱼》能赚到很多钱就很不理解。这种人来拍中国人背景一定拍不好。花木兰就是典型两边不讨好的例子,虽然演员全部是华裔,故事也源于中国,但从头到尾都更像是迪士尼电影。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中国。很多关于古装仙侠的影视剧在内地市场庞大,但是在海外却没有什么反响。中国的观众在中国长大,从小学习历史,所以当他们看到这些连续剧或电影,已经知道了背后朝代的细节;然而对于海外观众而言,这段历史相当陌生,他们不知道历史背景,也不知道典故。这种隔阂很难跨越,他们也自然不会对这些作品感兴趣。

不同的是,《卧虎藏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它最初以艺术电影形式发行,越做越大,再进入更大的发行系统,于是逐渐从很小众的艺术电影变成美国最成功的外语电影。它在国内甚至一开始都没有那么火。那年还有很多经典华语电影出现,例如《花样年华》《站台》和《一一》。

现如今,《姜子牙》《哪吒》等中国动漫越来越成熟,它们也许是突破市场的国际潜力股。这些电影有配音,超越不同语言的限制,可以配合不同市场。类似地,科幻电影的故事可以发生在第三个空间,与任何一个国家都毫无关系,那样一个框架之下可以打开很多新的可能性。可以让我们超越对语言、国家的限制。

归根结底,电影市场需要的,是一些不管观众身处何方都可以被打动的,人类共同的故事。

8.png

作者Bio/

深川鼠:欢喜自然里的诗意,也为新闻理想而感动;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字去记录历史并影响今天;起底性记者和电影人是理想。

当动画纪录电影诞生于世:《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一场真实与非真实的创作实验

当动画纪录电影诞生于世:《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一场真实与非真实的创作实验

                                                                  作者/艾雨  编辑/皮皮

摘要:《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一场真实与非真实的创作实验

01
在真正意义上不受限地理、空间、人物等客观因素限制的动画电影(Animation film),拥有独特的影像语言,电脑技术或手工绘制等制作方式使一些难以在真人电影中实现的画面成为可能,在空间与角色的身体张力上给予了最大程度的自由。

截屏2021-07-09 下午10.30.32.png

     The Essential Daffy Duck 中空间的流动性


最为简单直观的例子便是在华纳兄弟制作的达菲鸭(The Essential Daffy Duck)的系列作品,在上方这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空间(即黑色部分)在动画电影中所具有的流动性,它可以变得实体化,在与角色有了互动的同时、也和其站在了同一维度,而不再是只能遵循传统与限制、作为背景出现的存在。

 以及,达菲鸭的身体会随着画笔的变化而消失某些部分,像是在荧幕上只留下一双眼睛,这便是角色身体上的可塑性。由此可见,影片中所呈现的内容即便再不真实,也因动画电影本身的特殊性而使观众毫无阻碍地接受了它们在荧幕上构建的“另类”世界;从娱乐性而言,这种与现实主义鲜有瓜葛的表现形式在作品中则更能具有幽默、夸张与活力的特性。

3. duck-amuck.jpg

02

当动画这种特别的电影形式将目光放向现实题材,尤其是与纪录片这种以现实为基底的表现形式相互结合时,则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深刻效果与表达。

 安娜贝拉·霍尼斯·罗(Annabella Honess-Roe)(2013)认为“...动画,摆脱了传统纪录片的‘索引性束缚(Indexical Bind)’,有能力表现出除现实生活之外,或其所无法达到与触及的,时间、地理与心理上的方面”。

 传统纪录片遵循电影影像与现实世界相关的原则,除了取材自真人真事外,对人物的采访、事件的还原、影像世界的再构造也完全贴合现实生活;而失去了这种索引性束缚的动画形式,它们的影像世界与现实世界因处于不同维度而不再受到种种限制(例如现场拍摄、布景还原等),除了能给真实事件的展现覆上艺术性,还能够通过“画”的形式弥补原素材收集与录制的难题。

4. 卢西塔尼亚海报.png


例如,1918年的动画短片《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The Sinking of the Lusitania),十二分钟的荧幕内容上是通过动画的形式对1915年英国皇家邮轮“卢西塔尼亚号”沉没事件的再现,在此之前并未有过任何实景拍摄的素材或现场纪录。尽管画面内容并非现实,但通过动画形式构建出来的海浪、船只以及其沉没,足以描绘出事件本身的严重性,以及通过填充细节来增强了情感的传达。

卢西塔尼亚号沉没过程

卢西塔尼亚号沉没过程

《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并非从头到尾都采用动画形式,它先是由真人表演进行开场陈述,随后由演员们看着的一幅船的画作为过渡,转场后的动画部分以类似播放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我们依旧能从中看到在这部影片中现实世界与动画世界的分割,代入感则会因不同维度世界的明显区别而减弱。

演员在看船只的画

演员在看船只的画

03

谈及于此就不得不提到阿里·福尔曼(Ari Folman)2008年的作品《和巴什尔跳华尔兹》(Waltz with Bashir),这部讲述1982年黎巴嫩战争与难民营大屠杀的电影是第一部正式的动画纪录片,和其他动画纪录片相比,《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以动画形式完成的电影世界已经足够完整。

8.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海报.png

影片的故事线是导演福尔曼试图回忆起19岁时的自己作为以色列士兵,在黎巴嫩战争中的种种经历。导演把对当时的战友、记者等人物的采访作为牵引,一点一点拼凑出整个事件。

其中所采访的几个人物、以及导演本身都被转换成动画形象。还有对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这座城市的再构建,也是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进行了模仿。而在这种对“现实基础”的模仿之下,区别于传统纪录片在各种元素上所要求的绝对的现实,动画即便是代表着现实,也仍拥有猜想、或与梦境相连的能力。

例如影片开头便是二十六条恶狗闯过街道来到福尔曼家的楼下,前来想要追杀他。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开篇镜头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开篇镜头

画面中是恶犬奔跑时的各种特写与近景,大量镜头运动性的呈现,配合上鼓点强烈又不乏紧张旋律的音乐——这是对福尔曼一场梦境的诠释,他正坐在酒吧里与自己的好友描述这个场景。

 在影片后半部分福尔曼的自我陈述当中,我们得知这二十六条狗是他曾经作为以色列士兵时击杀的对象,而那时的恐惧,事件发生后在他的记忆中留下的创伤,还有弥留的阴影便顺势显现出来。

福尔曼在酒吧与好友描述梦境

福尔曼在酒吧与好友描述梦境

由此,我们可以瞥见《和巴什尔跳华尔兹》这部尤为特别的动画纪录片令人惊艳的冰山一角,也正是因为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动画纪录电影所拥有的可能性。

 就像保罗·沃德(Paul Ward)(2006)所说,“动画可以以真实动作无法企及的方式,完美地描绘思维过程的轮廓。它是一种完美的沟通方式,让我们对内容拥有集体经验(的深刻体验),而并非仅仅是眼神(的浅显程度)”。

 像上文所提及的恶犬片段,实则是对福尔曼心中恐惧的描绘,我们通过动画构建出的场景以及现实事件的连接得以感受到这份恐惧,而并非是像《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那样,只是在客观地观看一个历史事件。

恶犬片段描绘主人公内心恐惧

恶犬片段描绘主人公内心恐惧

也就是说,《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将各种梦境、个人情绪与历史真实杂糅其中,除了因其纪录片的性质,在事件还原、人物采访上尽善尽美,在对于战争情景的再现部分上,也有了色彩更为浓烈的情感延伸——哪怕对于那场屠杀的记忆与细节已经模糊,但只要回忆起来,那时所感受到的绝望、畏惧等情感是无法磨灭的,就像是刻进骨髓中的存在。

 而动画将这些情感变得实体化,影片中明暗清晰的线条,某些场景以黄色为主的大胆配色,摇滚、古典等音乐的交错运用,令它得以一种美的方式对比出战争的残酷,也以半猜想半现实的方式构建出以心理活动为主的内容。

 比如,当福尔曼去找他的战友卡米·卡纳(Carmi Cna'an)进行询问的情节时,影片中就有这样一组画面:两人正坐在沙发上,卡纳正回忆起自己上战场前的夜晚,他与战友们被送上一艘名为“爱之船”的轮渡。

11.爱之船.jpg

这时画面便转到了那艘船上,卡纳因为晕船,在甲板上吐得昏天暗地睡了过去。与福尔曼的谈话中,卡纳说自己做了一个梦,尔后镜头一转成了俯瞰视角,色彩也随之明亮起来,背景响起中古世纪民谣风格的配乐。

 这时画面中是那艘轮渡,有一位身形巨大的裸体女人从远方仰泳而来,这便是现实内容到幻想的连接。

裸体女人仰泳靠近“爱之船”

裸体女人仰泳靠近“爱之船”

随后她跨上了甲板,半透明的身形泛着微微的绿色荧光,她抱起了卡纳游回海中。卡纳则躺在女人的身上,看到远方的轮渡被炮弹轰炸沉入了海底。

在梦中“爱之船”遭到轰炸

在梦中“爱之船”遭到轰炸

这种难以在真人影片中做到的人物形象与画面,得益于动画所具有的夸大形式展现出来,画面与音乐都让人对这段梦境印象深刻。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卡纳的某段回忆中,则叙述了他幼时帮着母亲做饭的情节,并说自己是家中最能帮到母亲的孩子。

14.妈妈做饭.jpg

结合现实事件来看这段幻想梦境,我们便能清楚的认识到年轻士兵卡纳在战争中对母亲的想念。对母亲的依赖通过动画形式化作了巨人化的女性躯体,而梦中躺在这副躯体上时,他也得以躲过了一场想象中的灾难。



04

另一方面,由于纪录片本身性质与动画截然不同,就传统而言,纪录片所要求的真实性与动画的脱离真实甚至是成对立状态。

 

对此,福尔曼在采访中提到,“基础动作会封闭我们,因此某个时刻我决定,我们会用剪裁(cutout)的形式来做所有东西,从膝盖以下它将是定格动画(frame-by-frame)的形式。最终的结果看起来的确有一些独一无二的东西,像是与时间断开了联系。它将你从时间中解放出来,这也是我在电影制作中鲜少见到的”。

裁剪与定格动画效果

裁剪与定格动画效果

因此福尔曼在将传统与定格动画融合创作时,最终并未采用转描机技术(rotoscoping),即将预先拍好的电影投放到毛玻璃上,动画家将其描绘下来,逐帧追踪真实运动;他反倒选择以剪裁与关键格(cut-out animation and key-framing)的方式来完成。

转描机技术示例

转描机技术示例

这种并不真实的、表现现实世界的方式与纪录片所具有的真实性相结合,实际是对创造出另一种意义的真实与现实主义的实验,同时也是一种在影片风格上的再创造。相对不够流畅的人物动作线条与移动方式,称不上精致的细节,其缝隙却恰好适合让梦境与梦幻元素随着对现实内容的叙述交叠而上。

 我们来看这样一组镜头:

 与朋友谈完恶犬梦境的福尔曼从酒吧出来走向了海边,背景旁白是说他又想起了黎巴嫩的战场,还有那场萨布拉和夏蒂拉难民营的大屠杀。画面则由他面朝大海的中景转为了年轻时的他与战友仰躺在海面上。

17.躺在海面.gif

接下来的全景中有几颗照明弹缓慢地从空中坠落下来,照亮了深夜的海面与近岸的楼房。到此为止画面的颜色都以大块的深黄色为主,仅用黑色用作阴影和简单勾勒出人物角色的线条。

18.照明弹.gif

当士兵们站起来穿上衣服,从海面走向了那些光点落下的地方时,他们的身体就只剩下在一片黄色背景中的黑色剪影,缓慢且卡顿的行走动作贴合上了背景悠扬且逐渐宽广空旷的弦乐。

剪影与色彩的运用

剪影与色彩的运用

在观看这段剧情时,我们并不会去怀疑其真实性,它顺其自然地从福尔曼的回忆中流露,所表现的内容则是以他的心理活动与记忆范畴,来结合战争中的某些现实元素所进行的再构建。人物肢体的卡顿、裁剪时没有过多的人物细节,则令这种再构建不受时间与记忆的束缚,让我们得以从情感上来定义画面中的事物。

而动画图像所具有的内在怀疑态度,吸引了我们注意偶然性与事件的构造性,它也是一种展现那些不易看到的、真实事物(记忆、情感等)的方式。例如那些下坠的照明弹,或许在福尔曼模糊不清的记忆中只是几颗流星,又或许它们根本不曾存在,但无论对应到现实中真正存在的是哪一种,都不会改变这一事物本身已给人物留下的影响。


05

从主题上来说,全片是以帮助福尔曼拾回记忆的形式,以相对微小的个体所具有的情感为起始点,从而在战争背景中放大至这种深刻历史性事件所带来的毁灭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的结尾,动画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定格在年轻的福尔曼的眼睛特写上,在这之前他正走进遭受过屠杀的难民营进行查看。而这时画面换成了真实影像,被模糊的画面边缘更加凸显了主体:那些妇女们在一片废墟中哀嚎,四处都是堆积的亲人们的尸体。

画面转为现实

画面转为现实

这样突然的转变将我们猛地拉回了现实——它不仅是画面简单的从二维至三维的跳跃,那些影片进行中所看到的客观事件与感受到的主观情感,战争的残酷、暴力与对人性黑暗面的思考,在这一刻全部落到了实处。

 在《狗镇》(Dogville)中拉斯·提尔(Lars von Trier)也用了类似的表现手法,在影片的最后,场景从影片中一直展现的搭建舞台上转为了现实影像,表明着“生活中也存在着真实的狗镇”。但两者对比之下,单从视觉而言,动画所带来的与现实生活的对比,显然会更令影片所展现的主题更为深刻。

《狗镇》搭建出的舞台场景

《狗镇》搭建出的舞台场景

06

总而言之,《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作为动画纪录电影,以其新颖与特别的形式与风格融化了梦境与现实,展现了由战争给福尔曼本人带来的创伤性记忆;又以这种个体的呈现方式,让我们在见证了历史性事件的同时,更不乏情感上的思考与震撼。

 动画在可视的与难以展现的事物间建立了桥梁,在这部电影中,颜色、声音都是构成这座桥梁的重要元素,例如上文对福尔曼回忆黎巴嫩战场的片段,以及卡纳的梦境所做的分析。这些色彩、音乐以及定格动画制作方式的运用,修饰了记忆本身的不确定性给真实事件所带来的破坏。

 更重要的是,福尔曼在制作《和巴什尔跳华尔兹》时并未令它脱离以真实为信条的纪录片形式。他在原事件、录音采访与动画上构建出了影片的层次,从而以一种在客观上并非完全真实的方式,填补了主观情感上的现实。

-The End-




参考文献

Annabella Honess-Roe.(2013) Animated Documentary. 1st Ed.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Paul Ward (2006). Documentary: The Margins of Reality.1st Ed. US: Wallflower Press.

http://twitchfilm.com/2009/01/waltz-with-bashirinterview-with-ari-folmon.html#ixzz3TdCmP8TT


参考影片

Dogville. (2003) Film. Directed by Lars Von Trier. [DVD] Swedish: Medusa Distribuzione. 

The Essential Daffy Duck. (2011) Film. Directed by Chuck Jones. [DVD] US: Warner Home Video.

The Sinking of the Lusitania. (1918) Film. Directed by Winsor McCay. [DVD] US: Universal Films.

Waltz with Bashir. (2008) Film. Directed by Ari Folman. [DVD] US: Sony Pictures Classics.








从《步履不停》的运动镜头看是枝裕和的主旨表达

从《步履不停》的运动镜头看是枝裕和的主旨表达

作者 陈逸然 

前言 

日本名导是枝裕和(Hirokazu Koreeda)可能是时下国际影坛里最炙手可热的一颗巨星了。虽然电视纪录片起家的他在电影行业里也摸爬滚打了将近二十多年,并已经有无数重量级的奖项傍身,但只有在2018年他的作品《小偷家族》(Shoplifters)获得电影界的最高荣誉——戛纳金棕榈奖的认可后,他才真正跻身世界导演的第一梯队,成为当之无愧的亚洲之光。而电影《步履不停》(Still Walking)正是是枝裕和出道以来最受好评的代表作之一,不少人甚至认为这部片子在某种意义上超过了当年一举摘下金棕榈的《小偷家族》。

p2522615317.jpg


《步履不停》这部2008年的作品讲述了一个痛失长子的传统日本家庭,在长子忌日那天相聚一堂而发生的爱恨纠葛。片子承袭了以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为代表的日本家庭式电影的一贯摄影风格:全片以大量的静止镜头为主,通过单一画面内的场面调度形成丰富的意涵和悠长的韵律。这种看似平淡实则复杂的拍摄特点正契合了本片主要的表现对象——日本传统家庭结构的特色:看似稳固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温情之下包裹的是亲人之间的冷漠、猜忌与代际之间的沟通失效。 

p504295938.jpg

正是由于本片对于运动镜头的克制,使每一次运动镜头的出现都显得格外突出和印象深刻,不难推出导演一定是在运动镜头中藏有深刻的寓意。在笔者看来,运动镜头在本片象征着一种暂时逃脱传统家庭束缚时心理时空的自由与开阔,使观众不知不觉中跟随着人物的运动轨迹而与他们共情。巧合的是,每一次的运动镜头都伴随着音乐的出现,达到一定的情感释放和意义的升华。因此,笔者将通过本片为数不多的几个运动镜头和背景音乐为切入口,来进一步理解导演的主题表达:既是对以家庭为单位的精神传承性的赞歌,也关乎日式传统家庭中性别权力关系的探讨。

p1314783363.jpg


一、运动镜头分析 

1. 运动镜头罗列 

按本片的时间线去梳理运动镜头的话,我们依次可以得到五场明显的运动镜头。它们分别位于本片的 4:54;38:25;55:50;1:28:30;1:50:59。可以看出每个运动镜头基本上都是相对平均地分布在本片的时间线上:

第一次:母亲反复抖着装满毛豆的碗,使盐均匀地分布在毛豆上面。

第二次:三个孩子在路上开心地玩耍,好奇地玩着植物,跳房子。

第三次:母亲和良多看着走在前面的妻子和小孩,讨论着未来要孩子的问题。

第四次:母亲看到了误飞入家中的蝴蝶,咬定是死去的儿子纯平的化身。

第五次:良多一家人扫完墓一路走回自己的车上。


2. 镜头内容分析 

第一个运动镜头中,看似是一个很普通的做菜食物特写:嫩绿的毛豆、晶莹的盐花,透过镜头洋溢着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特写表现了食物的重要性和母亲的专注:母亲精心准备的食物是为了自己的后代。一个镜头里展现了母亲背后隐隐的期待。 


第二个运动镜头中,孩子们趿着拖鞋,在没有成人的外部世界自由自在地玩耍;淳史开始渐渐融入这个家庭:他时而在一旁静静地观察,时而加入这对姐弟,为今后他成为这个家庭的一份子做铺垫。 

第三个运动镜头中,母亲和良多望着走在前面的妻子和孩子,聊的是良多的未来:到底要不要和这个女人生一个孩子。我们看到了母亲的戒备、良多的嗔怪,形成了一种温馨的关系互动。同时,这里与上文产生了一种隐性的对照:母亲刚在墓前送别了死去的儿子,在路上看着“别人”的孩子,思考着自己儿子以后可能会出生的孩子。 

第四个运动镜头中,蝴蝶是这个家庭里来自外界的闯入者,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平静。它被当成死去长子的生命延续。正如母亲当初跟良多说起的那个传说一样,死去的白纹蝶会在来年春天重生为小黄碟。 

第五个运动镜头中,片子从平视的角度缓缓上升,变为上帝视角,超然地俯瞰着整个海边小镇,将观众的目光从一个小家庭中拉远到整个日本社会中。除了良多一家,还有千千万万的日本家庭经历着相似的兴衰沉浮。

p2510329759.jpg


3. 镜头调度对比 

本片极为吝惜运动镜头,即使使用了也只是很简单地运用基础的跟拍与移动。但每一次的使用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摆脱束缚的畅快感。运动起来的镜头让一种记录式的现实生活感更加强烈,同时伴随着一种亲近感:观众随着他们的运动而运动,目光随着他们的目光而流转;变换更加自由,气氛伴着音乐愈发舒缓。最后一个镜头则更加象征性地起到了一种升华全片的作用。

p2530736971.jpg

五个运动镜头中,除了第四个是良多/母亲的主观视角以外,其余的全部都是客观视角。我们可以把它当成是观众/导演的视角,在片子之外静静观察着这个家庭发生的一切;也可以当成是故事中一个超然世外的存在:也许是日本传说中的神明,也许就是片子中死去的人。而最后那个缓缓上升的镜头,似乎应证了这一点,一下子把平时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察视点给打破了,让我们意识到这个镜头的存在,也许就是一直观察着他们的神明的视角。 

p2539877756.jpg

从一开始的平凡生活,运动镜头亲密地关注着、围绕着家长里短:母亲做菜、孩子玩耍、母子谈心,到后面渐渐开始聚焦于富有灵性的事物、产生超脱世俗的角度。片中对于神明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导演是否相信真的有死人复生这一说?笔者认为,这并不重要。导演的意图应该是在于展示这种神明的暧昧性,并不探究其真假,而是通过展示这样一种现象来强调生生不息的传承之感。人们愿意去相信这样一种美好的神话,正如人们愿意相信我们与生活不完美的关系终将走向和解。 

二、运动镜头总结 

纵观五个运动镜头的表现内容,都有一种隐含的希望/期待贯穿始终:对团聚的期望、对融入的期望、对未来的期望、对死者的期望、对生活的期望。笔者发现,每个运动镜头内蕴含的意象:食物、孩子、蝴蝶、大海,都是生生不息的事物,都表达着一种家庭内部的传承性。家庭与大自然一样,有死亡也有新生,但是家庭精神的内核会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人死去,不代表他/她不再存在。

p2539877772.jpg

父子关系本来是本文中最为关键的情感关系,但是父亲从来都没有出现在运动镜头内。本片除了很少出现运动镜头之外,音乐的运用也相对稀少,每次都使用在情感的巨大波动或抒情的场景衔接中。纵观全片,一共出现了八次音乐桥段:

第一次:父亲散步与母亲做菜的交叉蒙太奇。 

第二次:三个小孩们出去玩耍。 

第三次:母子在路上讨论良多要不要生小孩。 

第四次:一家人吃晚饭时放出父亲年轻时爱听的音乐。

第五次:母亲在家里捉蝴蝶,认定那就是纯平的转世。

第六次:良多看着父亲目送病人被救护车送走而无能为力。

第七次:祖孙三代人一起去看海。 

第八次:良多一家人扫完墓一路走回自己的车。 

总结过后,笔者通过跟上文的运动镜头对比,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基本上每一次运动镜头都会伴随着音乐的出现,而剩下的三次出现音乐的静止镜头恰好都跟良多的父亲有关。 不管是导演有意无意的选择,这都从侧面反映了这部影片的倾向性:如果说父亲象征着僵化而静止的日本旧传统,那母亲则是新旧两代的桥梁,她将整个家庭凝固了起来,正如父亲在片中不满孩子们都称他的家为“外婆家“一样,没有外婆的存在,就无法将整个家庭的魂凝聚起来。导演的视角也许是从男性出发的,但女性和孩子,才是一个家庭能够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重要组成部分。

p2510329765.jpg

作为男性导演的是枝裕和,却格外擅长描绘和刻画家庭里的女性,尤其是长辈。这一方面和他从小成长起来的传统日本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是母亲的早逝加重了他对记忆中母亲的追溯欲望。是枝裕和曾经在他的御用母亲演员树木希林的葬礼上说道:“我总觉得人往生之后,会存在于万物。我失去母亲之后,反而觉得母亲存在于周遭的一切事物中,会在街头擦身而过,会在陌生人中忽然发现她的身影。这样想着,慢慢就超越了悲痛。”是枝裕和作为一位丧母之子切身的生命体悟,恰好与日本传统里传承性的精神联结在了一起。

p2390554550.jpg

观影渠道:

https://v.qq.com/x/cover/9jlnyon2q8osmt1/s001314tsew.html


2019年开始风行的互动视频,到底有没有过气?

2019年开始风行的互动视频,到底有没有过气?

盘点互动剧与互动电影游戏的发展历程

来源/不二群 作者/皮啪砰泡泡糖


01

上个月,有着“英国奥斯卡”之称的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BAFTA)宣布授予华人导演李安终身成就奖,这一喜讯得到了中文媒体的广泛报道。其实,终身成就奖还有另一位被忽略的得主,她就是英国游戏工作室“媒体分子”(Media Molecule)的总监Siobhan Reddy

Siobhan Reddy

Siobhan Reddy

BAFTA的全称是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看似只涵盖电影和电视这两种媒介,然而为什么会授予游戏界人士和李安齐名的奖项呢?

2. AngLee.png

这就要追溯到BAFTA的发展历史了。BAFTA的宗旨是支持运动影像(moving image)的各类艺术形式的发展,它的官方简介列出的运动影像三大形式分别是电影、电视和游戏

 早在1998年,BAFTA就意识到了游戏的发展前景,增设了 “互动娱乐奖”,获奖作品中开始出现游戏的身影。经历了一番探索和奖项改动之后,2006年BAFTA正式宣布“对于流行文化而言,电子游戏与电影电视同样重要”,至此游戏奖成为固定奖项,并在宣传力度上获得了和电影电视相当的地位。由此可见,游戏已经成为了运动影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AFTA的使命和愿景

BAFTA的使命和愿景

如今游戏在艺术上获得了和影视齐平的地位,而且在市场规模上已经超越了影视。用户的娱乐时间是有限的,在玩游戏的时候或许就少贡献了一张电影票,少看了好几集电视剧,这样看来游戏和影视是剑拔弩张的竞争关系。


然而,最近中国的两部新作否定了影视和游戏必须拼个“你死我活”的局面。互动剧与互动电影游戏的发展,正在探索如何融合运动影像的不同表现形式。

 

02

4月9日,腾讯视频上线了首部恋爱互动剧《声恋时代》,是一个以配音行业为背景的故事,共计11集。

互动剧《声恋时代》

互动剧《声恋时代》

《声恋时代》是一次集成互动视频和游戏玩法的尝试。除了互动剧的基本配置——剧情选择按钮和展示进度的剧情地图之外,播放器的菜单中还有“背包”选项,点开后是剧中同款商品的带货橱窗,而且只能选择剧中已经出现的物品,尚未出现的是“未解锁”状态;“回忆”一栏中有着随剧情推荐才能收集的主人公音频、图集和剧集之外的独家视频片段。

带货橱窗

带货橱窗

另一个有趣的功能是,三位主角各有一个身份卡片,其中女主有“独立值”进度条,两个男性角色有“好感度”条,用户的每一个剧情选择会导致相应数值的变化,并最终影响关键剧情的走向。这种把主角能力和情感状态量化的方式给这部剧添上了游戏的色彩。

6.身份卡片.png

尽管加入了更多游戏的元素,《声恋时代》还是属于互动剧的范畴,在视频平台上发布,而且目标用户以关注影视综艺节目的年轻女性观众为主,是在“剧”的受众池子里面捞鱼。

在中国,目前热衷于探索交互式运动影像的仍是几大主流视频平台。Netflix的互动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2018年底播出后带起了一阵互动热潮,2019年被称为“中国互动影视创作元年”。

7.bandersnatch.jpg

腾讯视频率先在2019年初,在悬疑探秘剧《古董局中局》开播后,推出了同主题下20分钟的迷你互动剧《古董局中局之佛头起源》,在豆瓣上获得了8分的好评,超越《古董局中局》的6.7分,但目标更多是给网剧造势,而非独立的互动剧集。

《古董局中局之佛头起源》互动界面

《古董局中局之佛头起源》互动界面

其他几大视频平台不甘落后,2019年6月爱奇艺推出了单集青春题材互动网剧《他的微笑》,2020年初优酷上线了首部互动剧《当我醒来时》,爱优腾和b站纷纷上线互动视频创作工具,鼓励互动内容的产出。然而这些互动剧大多为网剧或综艺的衍生作品,用户更多的是在为原作IP买单。非衍生的《他的微笑》在豆瓣只有4.7粉,700多个打分观众里近四分之一打出了1星。

2019-2020中国互动视频发展历程

2019-2020中国互动视频发展历程

互动电影游戏当中,比较有声量的是2019年初登顶Steam热销榜的抗战冒险题材游戏《隐形守护者》,然而它的画面是真人出镜的定格图像而非视频,不免带着PPT的风味。

10.隐形守护者steam 热销第一.jpg

2019年2月Steam热销榜

今年4月29日,真人互动电影游戏《审判者》在Steam开始发售。《审判者》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天才刑警,在调查一桩杀人案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一连串紧密相关的命案。游戏除了提供剧情走向选择以外,还嵌入了解谜环节,比如拼图、破译密码等,通过这些关卡后才能解锁新剧情。

《审判者》解谜关卡

《审判者》解谜关卡

不过在豆瓣上《审判者》的介绍页显示,它原本应该是一部电视剧,计划24集每集35分钟。并且在2017年开拍时,完全没有要制作成游戏的打算。看来《审判者》以互动游戏的形式开发其实是电视剧受阻后的曲线救国。

12. 审判者豆瓣.png

03

海外的互动电影游戏发展更为迅速。犯罪悬疑题材的互动电影游戏Late Shift(2016)凭借其专业过硬的剧作水平与电影规格质感,在游戏平台备受好评,它背后的公司Wales Interactives还推出了另一款互动电影游戏The Complex(2020),制作班底同样为专业的获奖编剧和演员,看来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生产流程。

The Complex 互动界面

The Complex 互动界面

有趣的是,The Complex支持玩家跳过对话,而早它四年诞生的Late Shift必须看过完整视频内容才能出现选项。从这里可以看出,互动电影游戏的本体仍然是游戏,这种“为了赶紧来到下一个关卡,而快进无实质内容的情节”的操作,是典型的游戏用户行为。

既然是在游戏平台发布,那就需要迎合愿意为游戏付费的用户的行为习惯。就像国产互动剧发布在视频平台,便以满足影视剧爱好者的需求为主要目标。


04

最后再回头看看引领起互动电影潮流的Netflix,它似乎还在不慌不忙地以自己的节奏探索互动内容。在《黑镜:潘达斯奈基》上线之前,Netflix制作的4部互动影片均为面向儿童的动画作品。

Netflix互动动画作品

Netflix互动动画作品

而后播出的互动式探险真人秀剧集《你的荒野求生》(You vs. Wild)被观众吐槽“选项像是有标准答案”,每个“错误选项”会立刻导致野外生存计划失败,然后引导观众选择“正确选项”。

贝爷永远在吃虫子

贝爷永远在吃虫子

再后来Netflix又回归动画路线,在2020年2月和3月推出了两部很短的冒险类互动动画。5月又播出了情景喜剧《我本坚强》(Unbreakable Kimmy Schmidt)的衍生80分钟互动电影。今年2月16日,上线了电影版的荒野求生,和两年前的剧集相比,这次的贝爷用有了稍微清晰一些的主线和更合理的互动逻辑。Netflix这几年试水了不少类别的互动影片,但《黑镜:潘达斯奈基》之后还没有出现现象级爆款新作。

16.bandersnatch2.jpg

05

就市面上已有的互动剧和互动电影游戏而言,影视和游戏在技术上的结合已经相对成体系互动剧中的游戏模块和互动游戏里的电影制作都融合得十分丝滑。

不过,这两种同属运动影像的内容形态之间仍然存在壁垒,还是守着自家的地盘——视频平台和游戏平台——各玩各的。

两种平台的分界把用户分割成了两个群体——影视观众和游戏玩家。然而在生活中,文娱产品的消费者并不是看剧就不玩游戏,玩游戏就不看剧,这两个用户群体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交汇空间。

不禁好奇,能够真正融合影视和游戏的新娱乐形式又会是什么样子呢?结合近期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的新研究进展——植入了脑机接口的猴子可以用意念玩游戏,或许影视和游戏的终极结合方式是脑机接口加上VR的应用,就像电影《头号玩家》里的主人公那样戴上VR设备进入虚拟宇宙,并且可以抛弃游戏手柄、完全用意念控制自己在虚拟世界中的一举一动,成为真正的戏中人。

17.头号玩家.jpg

—The End—



作者简介:皮啪砰泡泡糖,皮皮的爆炸形态,娱乐产业吃瓜人,喜欢动次打次、兴风作浪。

参考资料:

@互动剧声恋时代 官微

优酷“互动”剧的核心体验设计 – AlibabaDesign

互动视频:新形态,新价值 - 中金公司 

近年来兴起的「互动式电影游戏」有哪些佳作?- 知乎

Netflix是怎么做互动剧的?- 三文娱

List of Interactive Movies/Series on Netflix - What's on Netflix

Netflix’s interactive specials, ranked by how much your choices matter - Polygon



















专访《白色月光》编剧王安安:生活,然后找到故事的意义

专访《白色月光》编剧王安安:生活,然后找到故事的意义

嘉宾:王安安

采访 & 撰文:Alice


通过审视人的脆弱,王安安找到了对她而言最宝贵的财富。

王安安,影视编剧,擅长创作反映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的、女性题材的有趣故事,热爱塑造爱憎鲜明、情感激越的人物形象,叙事不拘类型,但求诚实。代表作有电影《怒放之青春再见》,动画电影《Ugly Doll(丑娃娃)》,网剧《白色月光》。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现居美国洛杉矶。

截屏2021-04-03 下午6.30.47.png

按照王安安原本的规划,完成《白色月光》剧本第一稿时她正好生产,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完美。

然而,就像她生命中大多数事情一样,计划没能赶上变化:双胞胎早产两个月,其中一个还有先天性心脏问题,需要住在医院等待手术。于是,在生产后的三个月里,她被迫过上了在ICU抱着电脑赶稿的生活。

因为早产儿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仪器实时监控,一旦有一个数据出现问题,病房里便会警铃大作。“比如说他呼吸速度高了,心跳快了,或者是血氧含量低了,(病房里)就会有个‘咚咚咚’的声音。持续一分钟以上,它就会变成非常可怕的警报,有点像防空洞里有炸弹要投下来的声音,然后护士就会跑过去抢救,” 王安安描述道。

那段时间她每天一边在电脑上写《白色月光》的剧本,一边每隔几分钟就要面对‘咚咚咚’的到来。“好可怕,” 她心有余悸地笑了笑说。这次经历无疑是特别的:它不仅促成了她“从业以来可能是第一次拖稿,” 还使她突然理解了母亲和孩子的双重视角。

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她回看《白色月光》,觉得自己“太狠了。” 

谈及自己的人生经历,她带有仿佛第三人称般的冷静反思和坦诚调侃。说到成为职业编剧的道路,她说其实本来是想做导演的,结果没想到编剧这个跳板“跳成了一个岛。” 

王安安的生日与世界公认的“电影诞生日”在同一天,似乎和这一行生来就有不解之缘的她小时候其实非常害怕看电影。

她人生中对于电影的初体验来自童年父母单位组织观看的《老井》。结果由于电影太可怕,四五岁的她在影院哇哇大哭,自那之后“只要一进电影院就开始想拉肚子。” 

截屏2021-04-03 下午6.31.30.png

治好她这份创伤的契机同样荒诞可爱:是《地道战》这部战争片让她开始能够舒服地坐在影院享受观影,而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编剧、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执导的《天生杀人狂》让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这辈子都要做电影这事儿,太伟大了。”

和很多人相比,王安安编剧之路的开始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北大编导专业本硕毕业的她,在校期间就曾师从知名编剧陈宇,独立完成单元剧的编剧工作,也曾在电视台和广告公关行业实习。

09年研究生毕业时,她觉得自己好像已经积累了一箩筐的工作经验,踌躇满志地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编剧生涯。

那一年,她恰好有个可以拍一部自己片子的机会,几乎马上就要建组,然而项目最终由于逐渐发现“根本不靠谱”而流产。

她自己归因于当时根本还是个学生,“好像梦想就像一个苹果吊在这,你伸手一够,发现它又升高了。”

截屏2021-04-03 下午6.32.44.png

“野性且大胆,” 这是王安安对于自己青春给出的评价。09年个人项目失败后,她收到了来自一位朋友的帮助。这位朋友与她在之前电视台打工时相识,彼时正是一家收视数据统计相关公司的老板。他本着好意语重心长地劝27岁的王安安来他的公司工作,因为“自上至下地做编剧要容易得多。” 

为了打消她想创作的念头,朋友特意带她去了一个熟人的影视工作室,目的是想让她亲身体验个中常人难以忍受的辛苦。走进小小的工作室,里面只有几个人,无一例外全部在电脑前加班,房间里充斥着方便面的味道;剪辑室更糟糕,“像黑煤窑一样,一进去全是烟味。” 没想到王安安看了眼电脑屏幕,语出惊人: “你们这儿还缺人吗?”

原本对她伸出援手的朋友自然气坏了,所幸两人最终重归于好,或许因为他也终于理解她的决心和执拗。从王安安的讲述中,不难看到年少的她是不畏的,风风火火,充满闯劲,勇往直前,甚少迟疑。然而,她自己却认为青春之所以锋芒毕露是因为害怕,不敢面对自己的脆弱,更不敢把它展现给世界。看似很勇敢,“其实里面虚着呢,” 因为恐惧,所以才会着急把自己呈现得更加强大。

“为什么说青春是一场病,因为在这场病中的时候,你的症状(恐惧)让你无法做到,因为你没有被动地受过伤害,你觉得那样就会死的,所以害怕,所以迈不出这一步。但是直到你不断地受伤害,不断地丢脸,尝试过了,恐惧就在减少。就像每个疾病,包括癌症,它都是有寿命的,只要你活得比这个病长,你就战胜了他,是不是这个意思?”

帮助她打败青春这场病的也正是一次次受挫的经历。

那段时间赶上了影视行业的特殊时期,每个人都很急躁,很多时候仅凭一个大纲就可以签下来一个项目。有一次她收到了一家公司的IP文件包,打开之后越翻越不对劲,其中大多数的漫画甚至都不是成品,还是未完成状态。她说自己当时就像《大空头》(The Big Short)电影中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ell)所饰演的角色,震惊、困惑、不安,有强烈的不详预感。

截屏2021-04-03 下午6.33.41.png

然而,别无他选,因为需要生活,于是创作就变成“追着一个又一个的项目去走,然后一个个项目都死在开发的过程中。”渐渐地,行业出现了颓势,她也感到自己愈发疲惫。

有一次她开车堵在北京三环上,抬头一看,惊觉两旁存在的每一栋写字楼她都进去开过会,每一个开过会的项目都黄了。“我觉得这件事对我来说特别的幻灭,” 她说。回看这几年,她每天都极其忙碌,但是最终没有一个项目开花结果,“三年生产了一堆废纸。”

不像是电影中的剧情分一二三幕,真实生活中的成长往往是日累月积且悄然无声的。

因为一个偶然的契机来到洛杉矶,王安安在一张气垫床上睡了一个月,没有条件买车就每天乘4路公交车从Santa Monica至La Brea往返上下班,公车上有来自各个阶层、各种背景的人。

对比起几年前出差第一次来洛杉矶、住在繁华的Century City时的经历,她意识到曾经的认知远远不是故事的全部。王安安很坦诚地说,“可能你刚毕业的时候觉得自己可了不起了,好像这么高的起点就应该怎么样,但是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真实的人生是在公车上跟各种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一起,我开始跟他们更加认同。”

有一次,王安安在Hollywood Boulevard等车许久,转身买了杯咖啡,再回头时公交车已经启动离开。情急之下,她一手端着咖啡追车跑了起来。此时,平时在车站无所事事的几名流浪汉见状,也突然开始对着车大喊大叫。

刚开始她还有些疑惑,随后公车停了,她才反应过来原来他们是在帮忙。在此之前,或许像很多初到美国的中国人一样,她并不习惯这些看起来有些可怕的流浪汉们存在,更不敢直视他们。坐上公交车后,她为此感到由衷的羞愧。真实的人生是什么?那时起,她对于故事开始有了全新的认识。

王安安认为,之所以人需要听别人讲故事,正是因为只有故事能够改变人们看世界的眼光,从而改变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看世界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戴着有色眼镜的,比如这些流浪汉,因为经历不同,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他们不努力,或是为什么努力了还是这样。如果我没有被逼到在洛杉矶必须每天坐公车的话,也不可能看到他们的故事。只有在见证了他们故事的情况下,双方在故事当中才是平等的。你会把他看作是人,而不是一个符号。”

如果说青春是一场病,而其病症正是难以直面矛盾,无法忠于内心最深处的恐惧,那么此时王安安开始在脆弱之中寻找故事,自其最深处探寻心灵的自由。

她认为,每个人只要诚实地面对自己,都会发现:人们想要行善,但是做不到;爱是牺牲,然而要对抗的是自私的直觉,而这些正是内在冲突的来源,其中有无穷的矛盾与斗争。

她的编剧作品似乎也贯穿了这一主题:从她的第一部院线作品《怒放之青春再见》,到2013年的《脱轨时代》,再到今年大热的网剧《白色月光》,王安安一次次与充满中年危机、人性考验与选择的故事相遇。

截屏2021-04-03 下午6.34.57.png

写《怒放之青春再见》时,制片人问她剧本里四个性格迥异的男人,哪个是她?

她说,“好像每个人都是我,都有我的影子。” 

在《白色月光》中,宋佳所饰演的角色“张一”面对丈夫的多次隐瞒与不忠,以及其中所牵涉的多个家庭、女人、以及孩子,其身上也不难看到自始至终的拉扯;与其说张一的战争是外部的,不如说更多来自她自己在面对爱与牺牲、谎言、脆弱时,每一个选择带来的犹豫与矛盾。

截屏2021-04-03 下午6.35.05.png

王安安说,“如果说我的创作有一个母题的话,可能是一个人活着活着发现自己并不是自己认识的那个人,如何接受关于自己的真相?这个是我比较感兴趣的。”

还在上学时,在尝试过戏剧、短篇小说等形式后,她发觉电影对她有种天然的强烈吸引。多年以后,原因似乎已然明了:电影讲述故事,而故事使人们得以进入别人的叙事,从而共情并获得彼此理解,这正是她所追求的。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人和人之间的隔绝导致没有办法进入彼此的故事,没有办法实现真正的同情。进入别人的叙事当中,然后看世界的眼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会被不断的刷新、拓宽。”

截屏2021-04-03 下午6.35.16.png

选择电影工作者的职业对于王安安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去讲述故事,通过讲故事来帮助听故事的人去更加拓宽自己的心智,我觉得这个事情是有意义的。电影的使命也是去滋生或滋养人的同情心,这个就是我们一切的使命,我们就是做这事儿的。至于别的呢,就是别人负责做,这个是我们的终极使命。” 

喜欢扎根写“实的东西”,对“低概念”的故事感兴趣,王安安通过审视人的脆弱找到了对她而言最宝贵的财富。按照她的话说,“青春死了,她还活着。” 

获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曾在《诗人和作家》杂志采访中谈到,“如果你做的是创作类的生活,就必须好好生活。作品需要来自真实的生活。” 她劝导年轻的创作者们,作家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否定世界。

而王安安所践行的似乎是同样的哲学:对于她来说,或许艺术并不是什么更加高贵的东西,它等同于故事也等于生活,而这份直面生活的态度正是她钟爱创作的、富有缺点的英雄式人物身上那杆最有力的枪。

截屏2021-04-03 下午6.35.26.png

纪念张国荣特辑 | 走过你来时的路

电影《霸王别姬》北京取景地一日游攻略

​作者 / 皮四爷 | 图片 / MG

又到了纪念张国荣(Leslie Cheung)的日子。在张国荣的所有电影作品中,最被华语观众所熟知的莫过于被誉为华语影坛巅峰之作的《霸王别姬》——首部获得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奖的中国影片。

作为一个在Leslie离开多年之后才迷上他的“后荣迷”,绝大多数时间我在不亦乐乎地考古他的各种宝藏电影、歌曲和演唱会,然而偶尔也会因为和这位特殊的“爱豆”不可逾越的时空距离而感到遗憾。

搜一搜他的足迹,踩一踩他曾经走过的地砖,便是荣迷和Leslie之间独有的单箭头互动体验。为此,本北京人整理了电影《霸王别姬》在北京的几个取景地,设计了一份旅游攻略。

 在一天之内,走过Leslie曾经来过的路。


路线全览

​4个景点+1个彩蛋

​4个景点+1个彩蛋

2. 孔庙profile.jpg

1.孔庙

地址:东城区国子监街13号

门票价格:30元/人

开放时间:8:30-18:00(周一闭馆)

预计游览时间:1-2小时

孔庙 · 批斗戏份取景地

一日游路线的起点在孔庙。《霸王别姬》中批斗结束后,菊仙给蝶衣递剑的一幕取景于悬挂着“万世师表”匾的大成殿门口。

菊仙给蝶衣递剑

菊仙给蝶衣递剑

孔庙大成殿 去的时候还在维修

孔庙大成殿 去的时候还在维修

5. 恭王府 profile.jpg

2.恭王府

地址: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门票价格:40元/人(学生票半价)

开放时间:8:30-17:00(周一闭馆)

预计游览时间:2-3小时



恭王府 · 张公公府取景地

从上一站孔庙到恭王府有3.5公里的距离,步行大约需要43分钟。

6. 孔庙-恭王府.png

喜欢溜达的各位可以考虑横穿烟袋斜街,路上来串糖葫芦,体验一把戏班伙伴小癞子的心愿。

小癞子和小豆子短暂地逃出戏班

小癞子和小豆子短暂地逃出戏班

现在的糖葫芦只有八个山楂了 小癞子的可有十个

现在的糖葫芦只有八个山楂了 小癞子的可有十个

现在的糖葫芦只有八个山楂了 小癞子的可有十个

恭王府中,邀月台东侧的斜坡和长廊是小豆子被张公公凌辱前经过的路线。

恭王府平面图

恭王府平面图

邀月台东侧的的斜坡“平步青云路”,是小豆子和小石头给张公公表演《霸王别姬》下戏之后经过的地点。

10. “平步青云路”片中.jpg
11. 平步青云路 现实.jpg

沿着这个斜坡下去向南拐,就是小豆子被人背走的镜头的拍摄路线。

12. 小豆子被背走-片中.gif
13. 小豆子被背走-现实.gif
14. 辅仁大学profile.jpg

3.辅仁大学旧址

地址:定阜街1号

门票价格:无需门票,但需经过保安大叔

预计游览时间:如能顺利进入,0.5-1小时

辅仁大学旧址 · 国民党堂会取景地

从恭王府出来,向西步行4分钟就是辅仁大学旧址。

15. 恭王府-辅仁大学.png

在电影中,程蝶衣为救段小楼给日本人唱堂会,被处以汉奸罪入狱,因受到国民党司令赏识被保释,而后又为国民党军官专场表演《牡丹亭》。而这场国民党堂会就取景于辅仁大学旧址的大门和主楼。

片中的大门

片中的大门

现实中的大门

现实中的大门

1952年,辅仁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并,这里如今是北师大剑桥国际课程中心。门口有保安大叔,不过混进上图中的主楼并不难。楼里有学生上课,需要注意别打扰人家。

主楼二层的石阶和礼堂座椅和电影中完全一致。

主楼内的石阶和礼堂座椅

主楼内的石阶和礼堂座椅

辅仁大学旧址 · 1966广播取景地

辅仁大学旧址主楼背后的花园走廊则是1966年广播通知文革开始这一幕的取景地。

辅仁大学旧址花园走廊

辅仁大学旧址花园走廊

20. 梅兰芳纪念馆profile.jpg

4.梅兰芳纪念馆

地址: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

门票价格:10元/人(学生票半价)

开放时间:9:00-16:00(周一闭馆)

预计游览时间:1小时

梅兰芳纪念馆 · 程蝶衣的家

程蝶衣家小院外景是在梅兰芳纪念馆拍摄的。从辅仁大学旧址步行到这里只需要5分钟。

21. 辅仁大学-梅兰芳.png

梅兰芳大师曾在这间四合院内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1982年10月,故居正式以纪念馆的形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霸王别姬》中,蝶衣打小四、小四离家出走、蝶衣烧戏服、小四顶替蝶衣演虞姬之后,段小楼拍门劝说蝶衣的镜头均在此地拍摄。

蝶衣烧戏服

蝶衣烧戏服

蝶衣的房门

蝶衣的房门

整个院落不大,门内的影壁前有一座据说是从宫中流出的大理石水盆,在小四离家出走的镜头里可以看到。

24.小四离家出走.jpg
25. 护国寺 profile.jpg

5. 彩蛋:护国寺小吃总店

​地址:西城区护国寺大街93号

营业时间:5:30-21:00

平均消费:30元/人

从梅兰芳纪念馆出来,沿着护国寺街再往西走上5分钟,就到了护国寺小吃总店。

26. 梅兰芳-护国寺.png

2001年和2002年,张国荣两次在这家店用餐,并和工作人员合影留念。现在当年的三张照片还挂在二楼的墙上,位置倒是时不时会变一变。

27. 护国寺墙上合影1.jpg
29. 护国寺墙上合影3.jpg
28. 护国寺墙上合影2.jpg

2010年,店面曾拆除重建,所以照片中的包厢已经不复存在。寻找足迹之旅不妨在这里收尾,点上几样照片中的小吃,品味散落在时光中的珍贵回忆。

---------------------------------------------------------------------------------------------------------------------------------------------------------------结语

曾经有很长时间,《霸王别姬》是Leslie所有作品中,我最不喜欢的一个。

四年前,粉上Leslie之后的第一个4.1,我看到他的名字登上热搜,许多评论把“张国荣”和“程蝶衣”画上等号,满屏的“人戏不分”和“不疯魔不成话”,仿佛活成戏中的角色就是演员的宿命。我当时十分反感这样符号化的纪念,甚至非常逆反地剪了个恶搞程蝶衣的视频,成为了当年荣迷圈的“蝶黑头子”,非常努力地试图把Leslie本人和“程蝶衣”这一标签解绑。

30. 结语1.jpg

不过后来随着这股逆反的情绪消退,我开始想明白,尽管Leslie拥有近乎完美的容貌和才华,以及无数持久弥新的优秀作品,但这并不代表大众会像荣迷一样,在80年代高糊录像里“考古”,深入了解他的方方面面。

31. 结语2.jpg

因为他不再属于当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留给“过去”的精力微乎其微。

总有一些时刻,荣迷们会被现实提醒着Leslie已经离开的事实。比如当身边的朋友为抢到偶像演唱会门票而欢呼雀跃,当与Leslie同龄的港星再度出现在电影银幕上,当怀念的图文在4.1这一天在社交媒体刷屏......

以前经常和荣迷伙伴开玩笑说,很久之后如果去天堂,要记得带个小板凳,因为排队等着看Leslie演唱会的人很多,到时候会没有座。不过也很有可能并没有演唱会可看,因为Leslie应该在沉迷和老友们搓麻将,并不想营业。这就是荣迷群体轻松愉快而充满想象力的日常。

32. 结语3.jpg

或许在外人看来,荣迷的追星体验只剩下缅怀,然而对我而言,Leslie就像一个隔着时空距离的老友,缺失的只是实时的交互。我喜欢看他火起来之前尴尬到搞笑的表演,喜欢悄悄围观亲眼看过他演唱会的老荣迷们在网上的对话,喜欢寻找我熟悉的地盘上,他走过的每一个足迹。

这便是一种独特的相遇。


— End —

参考资料

《霸王别姬》拍摄地寻访https://zhuanlan.zhihu.com/p/104788994

霸王别姬拍摄地――北京https://www.douban.com/note/584493988/

最好的华语电影在北京这些地方取景https://xw.qq.com/cmsid/20190325A06TG0/20190325A06TG000

荣史上的今天app






















告别投行,她在好莱坞乘风破浪

灯塔茶话会banner.jpg

告别投行,她在好莱坞乘风破浪

作者:皮皮

编辑:佳玉

截屏2021-03-30 下午7.38.40.png

刘洋洋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宾大沃顿商学院,目前任职于亚马逊工作室的原创剧集市场战略分析团队。主要负责制定剧集的投资组合策略,并着重于剧情片和类型片。曾就职于Freeform战略团队及摩根·斯坦利投行。


刘洋洋下定决心放弃自己在投行的工作,是源于和上司的一次闲聊。

商科背景出身的她,从伯克利本科毕业后就职于顶级投行摩根·斯坦利。在金融界,职业发展相对线性,各路精英人士通常沿着既定的晋升路线,按部就班地规划下一步的发展。

然而有一天,刘洋洋和上司闲聊起“如果完全不考虑收入和特长,你现在会在做什么”。出乎意料的是,这位30来岁,身高1米7的男性脱口而出:“我想当NBA球员”。面对上司不切实际的梦想,刘洋洋一笑而过,却在上司把同样的问题反抛给她时陷入了思考。

图1 高楼.jpg

她的第一直觉是:“做内容”。

幼年时期随家庭从四川移民到美国的刘洋洋有着在多个国家生活的经验,每当她来到一个陌生的、语言不通的文化环境时,电视便成为了她认识新世界的窗口,陪伴她,并教会她新的知识,她表示“电视就像是我的第三个家长”。因此,刘洋洋一直相信故事的力量,作为观众,她常常对电影和电视剧十分着迷,并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影视内容对于大众观念的塑造具有深刻的影响。

面对上司的提问,她最终给出的答案是:“我想加入一个能够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的行业。”

于是,她把目光转向了娱乐产业。


“充满惊吓”的跨界体验

从金融跨向娱乐界的目标已经明确,刘洋洋开始拨转人生的方向盘。她先是选择从职场回归校园,读了一个MBA。在第一年的暑假,她来到洛杉矶,花了3个月的时间做了两段实习——分别在大型娱乐企业的战略部门,和一家只有20人的影视制作公司。

图2 LA.jpg

虽然实习的经历不是100%愉快的体验,但她很庆幸在正式踏入充满未知的娱乐行业之前,通过这两段实习获得了试错的机会,对自己想要的职业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MBA毕业后,刘洋洋加入了迪士尼旗下频道Freeform(原ABC Family)的战略团队,目前她任职于亚马逊工作室的原创剧集市场战略分析团队,她参与过的项目包括《黑袍纠察队》、《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杰克·莱恩》等知名剧集。

图3 mrs maisel.jpg

回顾整个跨界的过程,刘洋洋形容这是一次“充满惊吓”的体验,因为这意味着需要重新从零开始积累职场资源。与此同时,娱乐圈特有的规则也把她过去的金融界思维推翻重建。

初到洛杉矶,人脉资源几乎为零。她打开邮箱联系人的列表,挑出所有在洛杉矶娱乐业工作的人,发了200多封邮件,甚至用上了丈夫在南加大的校友网络,地毯式搜索一切可能建立的人脉,去和娱乐从业者约咖啡、通过面对面交谈了解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

尽管本科学校在加州,她意外地收获了更多来自位于美国东部的商学院的校友回复,因为绝大多数校友毕业后继续从事金融行业,进入娱乐界的少之又少,所以他们自然会对与自己选择相似的后辈惺惺相惜,十分乐意为刘洋洋这样的“新鲜血液”提供帮助。“你需要学会厚脸皮,认识更多的人总是一项正确的投资”,她笑着说。

在她寻找第一份实习的时候,原以为只需在公司网站上写的截止日期前投递简历即可,然而她很快发现感兴趣的工作远在截止日期之前就开始挑人了。还有一次,她看到了理想的职位,但更有经验的人告诉她:“至少有500个比你更符合这个岗位的人在和你竞争,这不可能是你进入娱乐圈的第一份工作”。

在金融界,名校光环和出色的简历往往能够锁定顶尖的资源,而且职场晋升路线十分明晰。然而在娱乐界,属于精英的游戏规则不再奏效——才华横溢的人才太多;新的机遇不定期出现却又转瞬即逝,机会总是留给那些不仅能力出众、而且时刻准备迎接挑战的人;职业发展的路线并没有标准答案,甚至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图4 Hollywood.jpg

刘洋洋逐渐摸索出了好莱坞的生存法则——放平心态,接受一份工作只能达到期望的70%,并在现阶段尽可能多地学习新技能、认识新伙伴、汲取行业信息,然后带着过往的积累,一步步向终极梦想靠近。

 比如说,如果理想是制作电影长片,那么从短片或电视剧集开始做起也是很好的选择。“我知道我20年后会在哪里,只是不知道我会以怎样的方式到达”,她用平和而舒缓的语气说道。如今已经是刘洋洋在好莱坞闯荡的第四个年头,面对未知的道路,她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勇气和信心。


 新晋娱乐从业者的高光时刻


这份信心来自于她在娱乐行业第一份全职工作中的一次高光时刻。

 那时她只在Freeform工作了6个月,和身边许多拥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同事相比,还完全是个新手。她所在的团队当时需要和一家大型娱乐公司进行关于购买版权的谈判。因为对方公司正在计划上线自己的视频平台,对于其内容版权的控制变得更加严格,大大限制了Freeform频道可购买的内容范围。

图5 freeform.png

在谈判过程中,刘洋洋发现,自己团队的其他成员有着丰富的内容版权运作经验,而对方团队核心成员的背景却和她从前的金融背景更加近似。尽管谈判桌上的话题仍属于娱乐行业,但这项具有难度的工作已经超出了资深娱乐从业者的经验范围。

当谈判进行到第二周时,刘洋洋逐渐发现自己这只菜鸟竟成为了这场谈判的主要推动者。她在金融行业的经历在这次谈判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过往的工作经验和知识储备使她能更好地揣摩对方团队的想法和策略。

“我的同事们开始经常问我:洋洋,我们现在该做这个吗?你觉得进展怎么样?” 突如其来的话语权让她感到有些受宠若惊。刘洋洋认为,娱乐行业在迅速发展,充满着变化,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新人会遇到从事这项工作30年的老人都不会遇到的问题,大家总会去寻找新的解决方案,而这些想法可以来自任何地方。”

这次独挑大梁的高光时刻给予了她充足的信心。作为跨行的新人,虽然此前积累的工作经验在投行界被一键清零,但过往经历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应用在娱乐产业新的挑战中,与众不同的职业背景使她的观点别具价值。


工作、家庭、生活与女性身份


当被问起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刘洋洋认为,根本不需要刻意寻找所谓的“平衡”。

 “我确实花很多时间在工作上,不过在我不工作的时候,我要么在看电影电视剧或者娱乐产业新闻,要么在阅读和写作”,她说。当工作选择了真正热爱的事情,生活和工作之间就不会界限分明。

 不过,养宠物这件事也时常提醒着她不要过度沉迷工作,“我应该分出时间喂养我的小狗们,陪它们玩,让它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其他时候,我并不觉得工作和生活之间需要平衡”,她对当下的生活状态十分满意。

图6 两只狗子.jpg

作为职业女性,职场中的男女比例问题总是绕不开的话题。刘洋洋回忆起她的实习经历,在第一家大型娱乐公司,坐在独立办公室里的老板们均是年长的白人男性,而坐在办公室外隔间的助理和实习生60%以上都是23岁上下的女性。她在更小型的影视制作公司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公司的3位制片和5位经理全是男性,而他们的全职助理均为女性。公司高层失衡的男女比例让她一度为自己在娱乐界职场中的定位感到迷茫。

有趣的是,她发现自己每一份工作中,决定录用她的上司都是女性,因为当她和女性面试官交流时,职场女性之间自然存在的情感共鸣会让她更加放松;而面对男性面试者,她感觉更难找到能够迅速熟络起来的共同话题,和他们会更有距离感。不过当她正式开始全职工作后,她明显感受到了性别差异的弱化,“当你开始在工作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周围的人就不会再用固有的标签为你设限”,刘洋洋说。性别只是人们众多身份中的一项,在职场中,大家会从多个维度去综合了解一个人。

图7 工作环境.jpg

在社会语境中,女性的身份时常与家庭捆绑。刘洋洋很庆幸她就职的第一家公司Freeform营造了一个开明的环境。

 由于Freeform频道本身就侧重于女性收视群体,公司的文化氛围也由女性主导,大家非常乐于讨论和分享各自的家庭生活:“在开会之前,同事们会聊聊周末都做了什么,给大家看看孩子们的照片;甚至我的部门领导曾经为了送女儿去篮球比赛而开会请假” 。当公司内部无论男女领导都重视家庭的时候,会自上而下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在生活中把家庭排在前面是被接受、而且被鼓励的。关心自己的家庭便成为了职场中的一种常态。


 期待看到更多真实的、多元的故事


对于娱乐产业的未来,刘洋洋相信会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更多真实的故事。

 她说道:“当故事是关于一个拥有特定背景和身份的角色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制作方会去寻找有过相似生活经历的编剧或制片来进行创作。否则,随着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随时都有可能有类似经历的人跳出来质疑故事的真实性。”她也期待观众们更加愿意打破国界和语言的壁垒,去观看其他国家的影视作品。

图8 各大视频platform.jpg

在刘洋洋成长的过程中,她很喜欢看配音版的外国作品,她认为这些影视内容为她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让她有机会了解世界其他角落的真实一面,而不是在凭空假想和刻板印象里陷入死循环。

 她希望美国的观众可以通过娱乐产业更加多元化的内容,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与人们观察世界的视角保持好奇心,成为真正的国际公民。而她充满多元文化的成长经历和勇于跨界的职场体验,也是一个同样真实,关乎热情与梦想的,无比真挚的故事。

---End---

 

作者简介:皮皮,学数学和media studies的段子手,迪士尼动画和谐音梗爱好者。

重新看见故乡:专访青年影人赵亮

重新看见故乡:专访青年影人赵亮

——贵阳比好莱坞更接近她心目中的影像

作者:Alice

编辑:Joy

截屏2021-03-07 下午1.11.48.png

赵亮,贵州贵阳人,影视导演。喜欢观察生活中的小人物,在小格局的事物里总是能看到人的丰富性,希望在银幕上塑造更多立体的真实的女性角色。曾获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HFPA)颁发的电影导演奖学金。短片作品曾入选罗德岛国际电影节,哥伦比亚波哥大短片电影节,洛杉矶亚太电影节,上海酷儿电影节,韩国酷儿电影节,中国女性影展,以及其他国家等影展。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现居美国洛杉矶。

在拍摄UCLA导演系研究生的毕业作品《窗内的风景》时,赵亮回到老家贵阳,去寻找最贴近本心的故事。

截屏2021-03-07 下午1.13.16.png

影片的开始,公车驶过大桥,一个男人指着车窗外,尝试辨认小时候经常玩耍的池塘,而如今已被楼宇取代。郁郁葱葱的绿树挡在她的视线与远方之间,车辆的摇晃似乎承载着某种恍惚。

截屏2021-03-07 下午1.13.54.png

这种熟悉又迟疑的故乡凝视对于赵亮来说并不陌生。从贵阳到洛杉矶,说起话来语调温柔的女孩步履坚定地穿越了半个地球。

生长在贵州贵阳的一个教师家庭,赵亮早在高中时期便喜欢将家里淘汰的旧摄影机带去学校,随手拍摄老师和同学的日常画面。

尽管她现在回忆起来认为“当时应该拍得很丑”,但是这个过程使她获得了十分简单的满足感:影像对于当时的她而言是一种纯粹而又个人的行为,“我想拍的时候拿起来,想去记录什么就可以用来记录。” 

渐渐地,赵亮发现被公认前途明亮的理工科学习并无法满足自己的兴趣,而在和学长学姐交谈的过程中,前往北京学习文艺的想法愈发吸引她。于是,在成功考取中国传媒大学的电视编导专业后,18岁的赵亮来到了北京。

像所有远行的学子一样,从小长大的城市变成了寒暑假用于休整的驿站。刚开始,她的感受似乎与小时候并无不同;然而,在一次次离开又重新将自己栽植于家乡的过程中,赵亮注意到城市的改变是巨大的。

截屏2021-03-07 下午1.14.44.png

“发现公交车的站牌都在变,因为很多地方开始修地铁。之前贵州那种特殊的地貌不是很适合地铁,但这几年开始修,感觉走到很多地方我都不太认识,当时其实有点失落。” 除此之外,与家人和朋友相处,赵亮也觉得“好像每次回去之后需要再花一点时间适应,” 并由此产生一种微妙的心理距离。

然而,这种距离给予了她新的视角。坐在饭桌上,看到平时儒雅的父母在与知心好友推杯换盏几轮后变得活泼,赵亮第一次意识到父母不仅是父母,也是独立的、如同自己一样的成年人,觉得十分可爱和有趣。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份距离反而使她与家人前所未有的亲近。赵亮的毕业短片《窗内的风景》讲述假期回家的女儿偷偷租住在父母家对面,并意外观察到父亲的另一面,而这或许也是赵亮自身感受的投射:“这种陌生感还挺好玩的,因为你会开始主动地去看一些东西,然后重新认识它。” 

赵亮将其与自己乘公交车的经历做类比:因为曾经闭眼便可以默背的车站牌有所变化,她才开始认真留意街道的名字,甚至去询问路人。在这个过程中,她得以重新了解家乡,而这正是从了解其变化开始。

秉着相似的求知欲,赵亮积极探索自己求学的城市。从北京、纽约到洛杉矶,赵亮总是第一时间结交到要好的当地朋友,她的许多段友谊延续至今。

截屏2021-03-07 下午1.15.18.png

在北京读大学时,她曾在LGBT中心担任活动策划,在三里屯为性少数群体举办联谊活动。后来,这段经历也为她来到UCLA电影学院后第一部作品提供了灵感,讲述一位中国移民女孩和美国当地女孩的关系。然而,赵亮也担心自己在创作时对不够了解的人群赋以凝视或想象,因此她反复提起田野调查对于她创作的必要性。

对赵亮影响最深的导演之一是枝裕和有着丰富的纪录片制作经验,而赵亮在从传媒大学毕业后也有过相似的经历。对于赵亮而言,进行真实且富有深度的观察对于建立可靠的人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还在UCLA上学时,是枝裕和曾来到学校附近的Hammer Museum做电影《步履不停》(Still Walking)的放映及映后谈。

截屏2021-03-07 下午1.16.03.png

当看到这部用缓慢节奏讲述东方家庭故事的影片打动外国记者时,赵亮再次坚定了自己的创作视野:人类许多本质的情感是普世的;只有描绘最真实的人物,才能够跨越文化差异和地理距离打动观众。

在城市到城市之间,通过不断探索不同文化,赵亮快速地汲取大量信息和知识,而她在贵阳的经历无疑为她带来独特的创作者声音。

截屏2021-03-07 下午1.16.33.png

谈起与家乡的关系,赵亮的语气并非是对某种错过有所抱憾。相反,她的叙述与她的人一样,散发着温暖的接纳并充满希望。

回到家乡的小餐馆里,虽然服务员的大嗓门和直爽的点餐方式会让刚回家的赵亮有些措手不及,但很快适应了这种节奏后,她觉得十分开心,甚至比洛杉矶人时刻的友好礼貌更让她感到亲切。

截屏2021-03-07 下午1.17.08.png

赵亮与家乡城市重新连结的方式是十分感性的:重读自己小时候写的日记;行走在街上,听到街道四面八方的声音;吃到自己以前喜欢的美食,品尝到熟悉的味道等等。

这份细腻而强大的感知力在她的作品里也有所体现。在《窗内的风景》中,有许多镜头并没有台词,取而代之的是雨声、摩托声、隐约有人用麦克风唱歌的声音,这一切都对她心目中的贵阳作出最真实生动的刻画。而在将属于家乡的私人记忆空间可视化的过程中,赵亮的作品也无处不反映着她从其中所感受到强大的爱与支持。

无疑,家乡城市的变迁赋予她许多创作灵感。拍摄毕业作品时,赵亮专门找到市中心的一座城中村,其中老城区的矮楼十分贴合她的童年记忆:“我小的时候住的房子也就是六、七层楼,都是没有电梯的,几乎邻里都是认识的那种生活状态。我觉得那个是我记忆中贵阳的样子。”

截屏2021-03-07 下午1.17.43.png

在看到熟悉风景的同时赵亮意识到,由于城市规划的原因,城中村可能几年后便会面临拆迁的命运,于是她决定将自己的拍摄场地选在这里,可以在它消失前尽量保存于影像中;尽管家乡城市会经常的变迁,带走很多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但是她相信会有一些新的东西或悄然、或放肆地生长。

高中时,她喜欢用旧摄影机拍摄老师和同学;多年后,经过顶尖电影学院的训练,她在自己作品中所尝试的或许与高中时的爱好一脉相承。相机既像望远镜、又像放大镜,带给暂别故里的年轻人具有探究意味的视角。

赵亮通过自己擅长的镜头,建立缺失的家乡记忆,将她感受到的爱用自己独特的温暖口吻娓娓道来。

截屏2021-03-07 下午1.18.16.png













情人节片(酒)单推荐|爱情是最好的下酒菜

「情人节电影片(酒)单推荐」

爱情是最好的下酒菜

新春佳节暨情人节之际,Sino Screen编辑部的小伙伴们特意为大家推荐了六部影片配六款drink。爱情片下酒,适合单身的朋友们奖励自己一个高质量的放松的夜晚,或者与有情人在家创造一个温馨并且covid-conscious的浪漫回忆吧!比起想喝酒,更想和你一起喝酒……


推荐电影1: 青木瓜之味 The Scent of Green Papaya

上映年份:1993

1d12d70cd817082ddfaa6717f97e1444.jpg

剧情梗概

十年前,梅被送到大户人家当女佣。十年里,她与这个大户人家的关系因为各种生活大小事联系得更加紧密。十年后,她去到女主人儿子的朋友家当佣人,这位男生是一位钢琴家,少年初⻅时,他们的心就开始因为彼此悸动。

推荐理由

这一部《⻘木瓜之味》虽然以幸福结局收场,但是它的主题并不是一心聚焦于梅最后收获的爱情,而是在于梅在这十多年里作为一个小女孩的成⻓。她在初入这个大家庭时收获了勤勉;在被女主人儿子戏弄时收获了宽善;在与女主人的陪伴中收获了亲情;在常年诵经的祖母身上收获了坚持。最后,惊鸿一瞥地,在一个清爽的雨夜收获了碰上了另一颗悸动的心。故事就这样在爱人教她学习识字中结束了。

这样恬静的电影,犹如⻘木瓜之味,沁人心脾。这也是一部非常适合单身的人在情人节看的电影,如果真的没有爱情也无所谓啊。自己年少的成⻓,本来就是一场爱情。情人节这一天,更重要的,是爱自己。

和TA最配

Margarita,清新又层次丰富的口感,正像一场夏日雨后暗自回味的冒险。

541e53c58e95d83b8c9e78b5c32411dd.jpg


推荐电影2: 爱在黎明破晓前 Before Sunrise

上映年份:1995

54c7aee9a1f4a4a31cf370744a34a533.jpg

剧情梗概

在一辆火车上,来自美国的男子Jesse和来自法国的姑娘Celine一见钟情。可是Jesse第二天就要前往维也纳坐飞机回美国,而Celine则要坐火车回到巴黎。Jesse邀请Celine和他一起在维也纳车站下车。于是两个相爱的文艺青年一起在维也纳度过了浪漫的一个夜晚,约定好第二天再分别,半年后再相见。

推荐理由

这部电影是非常经典的“话唠“版浪漫爱情电影。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对情侣爱情的记录,更多的是两个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的思想碰撞,及导演对爱情价值观的探讨。他们认为只有一晚的爱情更加特别,因此这对情侣在这一晚可以抛开对对方的审视和对未来的顾虑,一起尽情的感受爱情最原本的样子。他们漫步在维也纳街头,互相分享自己对生命和爱情的思考。

热恋期的情侣可以借鉴这部电影中那些“情侣必做的几件事”;在一起很久的情侣也可以探究电影中所表达的三观,比如女性的坚强会不会影响两人的感情。因此今年情人节和爱的人一起沉浸在温柔的电影氛围中的同时,也一起来一次对爱情的交流和价值观的分享吧~

和TA最配

Tequila Sunrise,在黎明破晓之前,看完这部片,饮尽一杯日出…

98c9c3b9e415719daec239bef387fcc8.jpg


推荐电影3: 谁先爱上他的 Dear Ex

上映年份:2018

0cc77601ded4f80d79aa07eb639f7bc3.jpg

剧情梗概

电影由一个十四岁小男孩的视角去看自己妈妈和爸爸外遇对象争夺爸爸病逝后下的保险金的故事。只是,这个爸爸外遇的对象竟然是个...男人?故事借着他企图拼凑自己死去的同志父亲的过程,逐渐揭开的是那位歇斯底里的母亲的秘密,以及侵占保险金的恶人小王的真实面貌。

推荐理由

“首先,这是一部爱情片,才是同志片。” 老实说,我并不是很常接触讲述同志主题的电影,但这部竟然让我看到哭了。这部片让我见到了爱情最纯粹美好的样貌,是与性别无关的。爱情是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的;那可以是片中女主角对丈夫多年的夫妻之爱,也可以是小王与外遇的女主老公那种心灵相惜的爱。片中的描述的爱,比许多好莱坞那种不合逻辑的浪漫爱情,像是听到电台一个素未谋面的路人的故事就爱上对方那种烂梗,实在是要真实许多、动人太多 (没错,我就是要吐槽《西雅图夜未眠》) 。

在情人节,我想推荐这部电影给大家。现今社会上,还是有人因为传统社会规范爱得如此辛苦,希望大家都能在新的一年里,也好好把握时间,好好对待愿意相伴在自己身边的那个人。

和TA最配

Gin Tonic,淡淡的苦味和香草味,大量的碳酸气泡像是难以按捺的心情,敢爱的人永远十八岁。

622ba1e12963f60b69159ca98edd7748.jpg



推荐电影4: 小妇人 Little Women

上映年份:2019

ffe7a1a957bcd39a7d5cfc6442dea2b0.jpg

剧情梗概

影片采用插叙的方式,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前后,麻省的马奇家四姐妹围绕爱情、事业、婚姻、亲情展开的种种经历。片中情感线最浓墨重彩的一对儿是西尔莎·罗南饰演的二姐Jo和甜茶饰演的邻家贵公子Laurie,舞会、冰场、海边的三场戏嗑点十足,然而后半段急转直下的BE走向更是让观众抓心挠肺......

推荐理由

男俊女靓美人云集!甜茶表白被拒真是我见犹怜!!罗南的美和飒完美并存,虽然Florence Pugh饰演的Amy最后拆了前面二位的cp,但她锋芒毕露的个性和追求爱情的魄力让人不会对这个角色产生反感。情人节观看此片,情侣和单身人士皆宜。在插叙回忆部分的柔和滤镜下,复古的青春的美好简直溢出屏幕,给观众当中已经十分甜腻的couple再洒上一层糖霜。而单身人士完全不用担心被虐,因为女主Jo兜兜转转最终还是放弃了爱情,选择拥抱作家事业。影片结尾她和教授的糖只是小说为了迎合出版方要求才加上的阿斯巴甜罢了。爱情和婚姻并不是人人生活的必需品,就像毒舌的马奇姑妈所说,不结婚是因为——I’m rich.

和TA最配

Sauvignon Blanc,又名长相思,橡木香气下甜蜜又酸涩的悠长余味,让人想起许多没能在一起的爱情。山一程,水一程,长相思,长相忆......

dbff3cea00d2d425c27c5d9deb3ffb4e.jpg


推荐电影5: 曼哈顿 Manhattan

上映年份:1979

2057d6c2e9419e9148ea74900ffad6ef.jpg

剧情梗概

作家艾萨克是一个感情和事业都失败的中年离异男子。当他正在跟一个比自己小23岁的女学生翠西谈一场不算认真的恋爱时,他发现自己被谈吐风趣、志同道合的玛丽所吸引,但玛丽却是艾萨克好友耶尔的情人。在曼哈顿这个繁华而又孤单的城市里,这几个知识分子在感情的漩涡里越陷越深……

推荐理由

伍迪艾伦用他一贯严肃又诙谐的口吻,精确而又细腻地描绘出了大都市里典型知识分子迷惘的情感纠葛。在爱情里,没有对错,每个人都是迷失者,渴望着得不到的欲望,忽略着拥有的美好。这样无可奈何的得失每天都会出现在在像曼哈顿这样的大城市里,也随时随地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

和TA最配

当然要配曼哈顿,放上一首Jazz,闭上眼,微烈的威士忌风味带你去一场纽约夜晚的约会。

0c16411babb73faf5a822c804489ffb6.jpg


推荐电影6: 曾经 Once

上映年份:2007

e8e7706fde125029785b602df68e7174.jpg

剧情梗概

卖花的女孩在街头遇见了背着破木吉他弹唱的男人,于是她不再独自卖花,他的弹唱开始有了和声......

推荐理由

这不是一部会让你的眼睛离不开屏幕的电影。相反,它更像是一部一个多小时的音乐MV,用一首首动人的民谣串联起一段没有终点的关系。作为更为人所熟知的Begin Again的导演,约翰·卡尼(John Carney)在这部片中表现出的色彩是更加独立、真诚、和忧郁的。

今年情人节,让爱尔兰的独立民谣成为你约会的最佳BGM吧,单身的朋友们,这部电影大概也很适合一个人泡澡 :) 

和TA最配

Whiskey Sour,爱尔兰的爱情故事配上一杯以爱尔兰威士忌为基酒的威士忌酸,酸涩与清新恰到好处的平衡正如这段充满文艺气息的爱情…..

4b0d8b8dc0c12f4ca28d2dba58963dbc.jpg

作者 / Joy,佳玉,Sherry,皮皮,一然,Alice

编辑 & 策划 / Alice

排版 / 皮皮


华语银幕(Sino-Screen)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非盈利组织华语影视联盟(Chinese in Entertainment)旗下的数字自媒体。

华语银幕成立于2020年2月,编辑和采写团队成员来自于纽约、洛杉矶、孟菲斯、圣塔克鲁兹、北京、上海、武汉、台州和台北等地。

华语银幕旨在为全球华语影迷和读者推荐优秀影片、提供影视行业资讯和相关信息。

更多关于华语银幕的信息,请访问官方网站www.sino-screen.com,以及脸书、推特、知乎、豆瓣、简书、Medium和微信公众平台。

联系方式(邮箱):content@lacff.org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一个有关终极问题的谜题:《我想结束这一切》

文/苏八

2020年9月4号,改编自加拿大作家伊恩·里德(Iain Reid,下称“作者”)2016年处女作小说的同名电影,由曾因《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著名编剧、导演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下称“导演”)自编自导的《我想结束这一切》(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上线Netflix。

海报.jpg

影片讲述了年轻女子露西(Lucy)和男友杰克(Jake)驾车返回农场老家,看望杰克的父母。一路上,露西一直想着要结束这段恋情,却始终没有向杰克开口。等到了杰克的老家,露西发现一切都透着古怪:不停甩头的狗,举止诡异的杰克父母,封闭的地下室入口。更奇怪的是,露西不断地接到一个显示为自己号码的来电。离开杰克父母家之后,杰克在大雪纷飞的夜路上突然决定带露西去看看他以前的高中。在那里,一切都将走向终结……

封面.jpg

貌离神合的故事线


从预告片开始,观众就被带入了一种误区:这可能是一个因为恋情引发的惊悚故事。杰克和露西之间琐碎密集的对话,让观众在看第一遍的时候,很容易忽略掉影片本身使用的插叙手法。从一开始极具迷惑性的切镜,观众就被赋予了一种虚假的空间连贯性:露西站在路边抬头看向顶楼的窗户,老人透过窗户往下看。通过窗户这个看似共享的物体,观众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老人与露西身处同一片时空”的观念。

空间.jpg

接下来,露西与杰克和老人形成了两条并行不悖的叙事线。情侣这边絮絮叨叨,话语不断;老人那边一言不发,悄无声息。两边看似毫无关联,却又各自连贯地推进着自己的故事进度。等到在杰克父母家中遭遇一系列诡异事情的时候,两条故事线中的迥异氛围可能终于让观众开始怀疑:“老人真的和露西处在同一时空吗?”

老年杰克1.jpg
家庭晚宴.jpg

之后,露西与杰克踏上归程,却突然转去杰克以前的中学,老人与情侣的故事线这才开始靠近。最终,当老人在学校走廊上发现独自一人的露西,观众之前的不确定终于尘埃落定。而在与露西临别之际,老人掏出了一双杰克在农场老家曾递给露西的拖鞋。自此,他的身份开始与杰克重叠,直至影片结尾的完全重合。

相遇_老年杰克.jpg
相遇_露西.jpg

以老年杰克的自我终结作为终点,电影里的两条故事线像是奔向同一终点的两列火车。但是,在最终相遇之前,这两列火车之间真的毫无关联吗?


孤独经验的浪漫想象

看完全片之后回头想想,我们可能才明白:情侣那条故事线完全发生在老年杰克的想象之中。从情侣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涉猎的知识面广泛。现实里他却寡言而孤独。他可能习惯了每天在想象中虚构一位伴侣,但由于在现实里,自己从来没有与伴侣旅行或约会的经历,也从来没有过婚姻生活,甚至很少与别人建立起正常的关系,所以他只能选择与想象中的伴侣做一件自己曾经最熟悉的事情——回父母家。

父母家中.jpg

人的想象总是受到现实经历的影响。于是他看到的楼旁的新秋千,出现在想象中马路旁的破楼前面。于是他在学校剧场打扫时听到的音乐剧排练,成为了想象中收音机里播放的《俄克拉荷马》片段。于是他在午饭时的电视节目里看到的女演员,成为了他想象中女友的一部分。于是他在走廊上碰到的取笑他走路姿势的女生,成为了想象中冰淇淋店里浓妆艳抹、毫不理会点单的服务员。只有那个在走廊里落单的女生,被同学排斥却给老年杰克一个腼腆笑容的女生,成为了想象中冰淇淋店里唯一搭理露西的服务员。

冰淇淋店.jpg
冰淇淋店_2.jpg

老年杰克的确是一个孤独的人,但他每天在头脑里虚构的并不是荒唐的乌托邦。他在想象中巩固自己掌握的知识,弱化别人的恶意,放大别人的善意。他爱父母,但是却因为教育程度与志趣不同,无法与双亲进行让自己满意的对话。所以他在想象中既显露出对于父母的不耐烦,又有对于年老双亲的念念不忘。

可以说,老年杰克的家庭记忆、所学所知,以及对于整个世界的观察与感受,都浓缩在他的这份想象之中。观众在影片中看到的,只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天的想象世界。但在那之前的每一天,他都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细节上完全不同的世界。

通过这条原作小说中并不存在的故事线,导演生动地表达了一种观点——孤独的经验并不是虚无或空白。反之,孤独可能是另一种维度上的丰富,但它无法向外进行表达,只能成为一种单方面的经验。



最后一个问题

”现在只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我感到害怕。我觉得有一点疯狂。我头脑不是很清楚。那些假设是对的。我能感觉到我的恐惧在日渐增长。现在是时候去寻求答案了。就那一个问题。一个问题需要解决。“

这是一段在小说和电影里都反复出现的话。这段话大部分时候都是露西接听手机时听到的,而最后读者和观众可能才明白,那是老年杰克的内心独白。

对于一个孤独的人,对于一个最后决定终结自己生命的人,这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我应不应该结束这一切”?还是“为什么我没有爱人/朋友”?我们无从了解。但我们知道的是,对于老年杰克来说,这个问题一定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问题,也是他生命里的终极问题。

当然,这段反复出现的话并不是那个问题,因为“最后一个”不会出现重复,“最后一个”有且仅有一次。这段话的反复出现,其实是老年杰克的一种挣扎。他不愿意面对这个问题,他不愿意一切走向“最后”。所以那个冰淇淋店的服务员会对露西说“你别再往前了”,那是老年杰克利用想象中被放大的别人的善意,来努力阻止自己做出最终的决定。

”有时候一个想法比一个行动更加接近真相,更加接近现实。你可以随便说点什么,你可以随便做点什么,但你不能在想法上弄虚作假。“

这是另一段在小说和电影里反复出现的话。这句话更像是整个故事的核心解释。在故事的一开始,露西已经帮老年杰克说出了最真实的想法:我想结束这一切。只是当时,没有人懂得这究竟是什么意思,没有人知道“我”想要结束的到底是什么。

老年杰克最大限度地收敛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所以他才需要这段话来为自己开解。但是,即使行动和语言会对了解的真实度造成损耗,人类也不可能通过这两者之外的东西达到互相了解。

在餐桌上,露西提到和杰克在酒吧的初次相遇,提到杰克找她要了电话号码。那应该是现实里杰克从未做过的事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老年杰克的想象里,叙述的主角并不是他自己。因为他太了解自己的所有想法,以至于他无法相信自己可以做出那些事情。他只能退出想象中自己的故事,仅仅成为一个旁观者,抑或是一个偷窥者(就像结尾时被发现的那样)。

可是,即使虚构出另一个自己,杰克(不管是老年的还是想象中的)还是无法自我欺骗。当想象中出现真正的别人——冰淇淋店的服务员——时,那个说话吞吞吐吐、眼神疯狂闪躲的杰克再次出现。

这样一个觉得想法更接近真实的人,这样一个寡言沉默、不会交际的人,却在一所每天人来人往的中学里工作了三十年。就像小说中一位同事说的,的确是一件十分荒唐的事情:

如果他想要独自一人,为什么要做一份被人群环绕的工作呢?那难道不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我折磨吗?

可能现实就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救赎往往藏在痛苦之中。老年杰克或许一直期盼着一次相遇,一场对话。一次像酒吧里那样的相遇,或是影片结尾与露西的那场相遇。一场错过了几十年,只能在想象中不断重演的对话,或是影片结尾与露西的那场对话。

终究,他谁也没有等来。来的只有自己想象中的幻影。

一个哪怕是能用邪理解释的世界也不失为一个亲切的世界。但相反,在被突然剥夺了幻想和光明的世界中,人感到自己是局外人。这种放逐是无可挽回的,因为对失去故土的怀念和对天国乐土的期望被剥夺了。——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神话》


正如加缪所形容的,老年杰克厌倦了对家庭的怀念并放弃了对理想关系的期望。他选择了完全的、灵与肉共同的自我放逐。

他回想起早上广播里听到的一段《圣经》,那是《以赛亚书》第一章第18节:“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

他走进了那片茫茫大雪。他感谢生命里所有的过客。他表达了对于爱的羡慕与不理解。他高声唱起一首孤独的歌。

结尾.jpg

这是一个关于孤独与想象的故事,它可能会让我们思考关系是如何建立、发展和延续的,它也可能会让我们更加在意别人的内心世界,它甚至有可能会让一些人改变自己内向的行为模式。当然,我们更可能会对这个故事问出成百上千个问题,同时再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

而我们,仍然不知道最后一个问题是什么。

END


References:

Reid, Iain.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New York, Scout Press, 2016.

加缪, 阿尔贝. 西西弗神话. 沈志明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电影观看渠道:Netflix

https://www.netflix.com/watch/80211559?trackId=14170287&tctx=4%2C13%2Ca360cdfa-acfa-4464-b3df-010f15fa1800-291090804%2C753a65da-c5ce-45f7-9072-9333a667f6ae_173572080X3XX1606092559944%2C%2C












2021洛杉矶华语电影节LGBTQ展映 | 《母亲的衣服》影评:他喜欢穿妈妈的衣服

作者 / 一然

编辑 / Pipi

配图来源:Jordan Wong《母亲的衣服》

下城独立初稿.jpg


洛杉矶华语电影节(LACFF)由洛杉矶华语影视联盟主办,旨在挖掘优质华语影片和影人,推广华语文化并促进文化多元性。多年来,洛杉矶华语电影节一直有在影展期间推出LGBTQ特别展映单元的传统,致力于为不同的华裔群体发声。本次LGBTQ线上免费展映活动从1月18日到2月5日会在流媒体视频点播平台蒙太奇(Montage)和新片场上进行,并于北京时间1月31日上午11点举行影人线上交流活动。



实验动画 《母亲的衣服》

在本届展映单元选出的四部短片中,一部5分钟的实验动画令人眼前一亮。《母亲的衣服》(Mom’s Clothes)——这部由Jordan Wong于2018年拍摄的动画短片,讲述了从小喜欢穿妈妈衣服的酷儿男生面对自己身份的焦虑与迷茫。

不同于常规叙事,本片采用了一种“声画分离”的表达形式——用妈妈衣服纹理的律动画面配上主人公的独白,为原本已经被大量拍摄的酷儿题材提供另外一种讲述的路径。抽象的图案就像音符一样,可以传递很多复杂的情绪,连续的图案运动则会形成韵律和节奏,而当抽象的图案被赋予了现实意义之后,影片就在审美性和主题性的高度融合中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孩童视角:聚焦与幻想

本片选择从酷儿男孩的视角出发,透过他的眼睛去发现对他重要、令他着迷的事物,而那些母亲的衣服自然而然成为了最佳选择。因为它们是酷儿们对自身性别身份最初的认识渠道。本片从这个巧妙的切入点把影片风格推到某种极致:全片只拍摄那些衣服的纹理,而不出现任何其他画面。

酷儿男孩对母亲衣服花纹的好奇和想象,带着一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奋和紧张,暗示着他对女性用品的喜爱和迷恋,甚至到对妈妈所代表的女性魅力的向往。因此这些五彩斑斓的花纹对于小孩来说是有魔力的。在他眼里,那些花纹总是像动画片里的卡通形象那样跳动甚至闪烁。有时候,它们又像是显微镜放大的菌体:那些花纹自己在运动、在呼吸、在生长。这些被赋予了主观性的画面成为情绪最好的展示出口。


二、画面律动:焦灼与拉扯

如同小孩用不尽的想象力一样,贯穿全片的衣服花纹也似乎有着无限的能量,总是断断续续地抖动,反复出现,几乎从不停歇,呈现出一种蠢蠢欲动的焦灼感,如同太阳黑子的浮动。

到了影片后期,我们渐渐开始看到一些花纹的运动轨迹,看到更多材质上的分割线,衣褶越变越大,直到将一切纹理吞噬。我们渐渐看到衣服材质的四边,在那之外是无尽的黑暗。目光开始抽离出来,变得客观。这也意味着现实渐渐开始侵蚀想象的空间,正如外界的不解和排斥对酷儿男孩心里埋下自卑的种子,他无法继续逃避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高潮处,我们看到衣服的纹理在伸缩,仿佛有人在画面外将衣服不断拉松。图案的形状和深浅随着拉伸不断地来回改变,我们如同在观看一场内心的拉扯:关于自我意识、关于家庭、关于成长。直到结尾处,在一片空白之中,一块白布缓缓地向下垂。此时,所有鲜艳的图案和闪烁的纹理都消失了。一种平静而超脱的情绪溢满画面。主人公爱过、恨过、纠结过。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放下,并接受自己。


其实,那些衣服的纹路都是如此的相似、有序和规则,就像我们所处的这个有条不紊的社会一样。在画面里,那些具有规律性的纹理似乎是在运动,又好像是静止的,从而形成了一种介乎两者中间的古怪状态,正如LGBTQ群体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一样。他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但很多时候好像又被排除在外了。



三、声音基调:克制与分离

在声音上,《妈妈的衣服》没有使用任何配乐来人为推动情绪。虽然娓娓道来的人声讲述着一段悲伤的往事,但消失的配乐和“无关”的画面使得本片显得极度克制,主题更为深沉。

虽然没有音乐,但伴随着独白的,还有布料窸窣的摩擦声,含糊的人声,风声、推门声、脚步声、翻动衣柜的声音:这些日常琐碎生活的杂音与其他元素一同形成了影片整体的基调,加强了本片的现实感。而短片的后半部分则加入了更多非现实的、表意性的声音元素,例如似乎可以冲刷掉一切的海浪声:回忆、欲望以及痛苦。

从结构上看,导演一开始将影片的声画分离,只有在结尾处提到自己小时候爱穿母亲的衣服时,他才将画面和声音真正统一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律美感。虽然没有配乐,但是影片本身就可以被看成是一首完整的交响乐:充满对立而又彼此交融。全片的画面是从一个孩童的视角出发的,故事叙述者则是一个成年男性,而他们都是一个人;看似独白讲述的酷儿经历和衣服花纹的画面是毫不相关的,但是情感内核是高度一致的。母亲的衣服,是主人公一切的痛苦、自卑、快乐、失望的起点。在这里,声音是具体的、介绍性的、理性的,而画面是抽象的、纯意识的、感性的。

如何成功展现边缘人群的内心状态?影像表现的方式可能有成千上万种。但是能真正做到克制、凝练、简约、意蕴深长的作品并不多。短片《母亲的衣服》确实给出了一个漂亮的答案。


END


观看渠道:https://montageplay.com/programs/lacff-lgbtq-2021




关于我们:

华语银幕(Sino-Screen)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非盈利组织华语影视联盟(Chinese in Entertainment)旗下的数字自媒体。华语银幕成立于2020年2月,编辑和采写团队成员来自于纽约、洛杉矶、孟菲斯、圣塔克鲁兹、北京、上海、武汉、台州和台北等地。

华语银幕旨在为全球华语影迷和读者推荐优秀影片、提供影视行业资讯和相关信息。更多关于华语银幕的信息,请访问官方网站www.sino-sreen.com,以及脸书、推特、知乎、豆瓣、简书、Medium和微信公众平台。

联系方式(邮箱):content@lacff.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