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看见故乡:专访青年影人赵亮
——贵阳比好莱坞更接近她心目中的影像
作者:Alice
编辑:Joy
赵亮,贵州贵阳人,影视导演。喜欢观察生活中的小人物,在小格局的事物里总是能看到人的丰富性,希望在银幕上塑造更多立体的真实的女性角色。曾获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HFPA)颁发的电影导演奖学金。短片作品曾入选罗德岛国际电影节,哥伦比亚波哥大短片电影节,洛杉矶亚太电影节,上海酷儿电影节,韩国酷儿电影节,中国女性影展,以及其他国家等影展。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现居美国洛杉矶。
在拍摄UCLA导演系研究生的毕业作品《窗内的风景》时,赵亮回到老家贵阳,去寻找最贴近本心的故事。
影片的开始,公车驶过大桥,一个男人指着车窗外,尝试辨认小时候经常玩耍的池塘,而如今已被楼宇取代。郁郁葱葱的绿树挡在她的视线与远方之间,车辆的摇晃似乎承载着某种恍惚。
这种熟悉又迟疑的故乡凝视对于赵亮来说并不陌生。从贵阳到洛杉矶,说起话来语调温柔的女孩步履坚定地穿越了半个地球。
生长在贵州贵阳的一个教师家庭,赵亮早在高中时期便喜欢将家里淘汰的旧摄影机带去学校,随手拍摄老师和同学的日常画面。
尽管她现在回忆起来认为“当时应该拍得很丑”,但是这个过程使她获得了十分简单的满足感:影像对于当时的她而言是一种纯粹而又个人的行为,“我想拍的时候拿起来,想去记录什么就可以用来记录。”
渐渐地,赵亮发现被公认前途明亮的理工科学习并无法满足自己的兴趣,而在和学长学姐交谈的过程中,前往北京学习文艺的想法愈发吸引她。于是,在成功考取中国传媒大学的电视编导专业后,18岁的赵亮来到了北京。
像所有远行的学子一样,从小长大的城市变成了寒暑假用于休整的驿站。刚开始,她的感受似乎与小时候并无不同;然而,在一次次离开又重新将自己栽植于家乡的过程中,赵亮注意到城市的改变是巨大的。
“发现公交车的站牌都在变,因为很多地方开始修地铁。之前贵州那种特殊的地貌不是很适合地铁,但这几年开始修,感觉走到很多地方我都不太认识,当时其实有点失落。” 除此之外,与家人和朋友相处,赵亮也觉得“好像每次回去之后需要再花一点时间适应,” 并由此产生一种微妙的心理距离。
然而,这种距离给予了她新的视角。坐在饭桌上,看到平时儒雅的父母在与知心好友推杯换盏几轮后变得活泼,赵亮第一次意识到父母不仅是父母,也是独立的、如同自己一样的成年人,觉得十分可爱和有趣。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份距离反而使她与家人前所未有的亲近。赵亮的毕业短片《窗内的风景》讲述假期回家的女儿偷偷租住在父母家对面,并意外观察到父亲的另一面,而这或许也是赵亮自身感受的投射:“这种陌生感还挺好玩的,因为你会开始主动地去看一些东西,然后重新认识它。”
赵亮将其与自己乘公交车的经历做类比:因为曾经闭眼便可以默背的车站牌有所变化,她才开始认真留意街道的名字,甚至去询问路人。在这个过程中,她得以重新了解家乡,而这正是从了解其变化开始。
秉着相似的求知欲,赵亮积极探索自己求学的城市。从北京、纽约到洛杉矶,赵亮总是第一时间结交到要好的当地朋友,她的许多段友谊延续至今。
在北京读大学时,她曾在LGBT中心担任活动策划,在三里屯为性少数群体举办联谊活动。后来,这段经历也为她来到UCLA电影学院后第一部作品提供了灵感,讲述一位中国移民女孩和美国当地女孩的关系。然而,赵亮也担心自己在创作时对不够了解的人群赋以凝视或想象,因此她反复提起田野调查对于她创作的必要性。
对赵亮影响最深的导演之一是枝裕和有着丰富的纪录片制作经验,而赵亮在从传媒大学毕业后也有过相似的经历。对于赵亮而言,进行真实且富有深度的观察对于建立可靠的人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还在UCLA上学时,是枝裕和曾来到学校附近的Hammer Museum做电影《步履不停》(Still Walking)的放映及映后谈。
当看到这部用缓慢节奏讲述东方家庭故事的影片打动外国记者时,赵亮再次坚定了自己的创作视野:人类许多本质的情感是普世的;只有描绘最真实的人物,才能够跨越文化差异和地理距离打动观众。
在城市到城市之间,通过不断探索不同文化,赵亮快速地汲取大量信息和知识,而她在贵阳的经历无疑为她带来独特的创作者声音。
谈起与家乡的关系,赵亮的语气并非是对某种错过有所抱憾。相反,她的叙述与她的人一样,散发着温暖的接纳并充满希望。
回到家乡的小餐馆里,虽然服务员的大嗓门和直爽的点餐方式会让刚回家的赵亮有些措手不及,但很快适应了这种节奏后,她觉得十分开心,甚至比洛杉矶人时刻的友好礼貌更让她感到亲切。
赵亮与家乡城市重新连结的方式是十分感性的:重读自己小时候写的日记;行走在街上,听到街道四面八方的声音;吃到自己以前喜欢的美食,品尝到熟悉的味道等等。
这份细腻而强大的感知力在她的作品里也有所体现。在《窗内的风景》中,有许多镜头并没有台词,取而代之的是雨声、摩托声、隐约有人用麦克风唱歌的声音,这一切都对她心目中的贵阳作出最真实生动的刻画。而在将属于家乡的私人记忆空间可视化的过程中,赵亮的作品也无处不反映着她从其中所感受到强大的爱与支持。
无疑,家乡城市的变迁赋予她许多创作灵感。拍摄毕业作品时,赵亮专门找到市中心的一座城中村,其中老城区的矮楼十分贴合她的童年记忆:“我小的时候住的房子也就是六、七层楼,都是没有电梯的,几乎邻里都是认识的那种生活状态。我觉得那个是我记忆中贵阳的样子。”
在看到熟悉风景的同时赵亮意识到,由于城市规划的原因,城中村可能几年后便会面临拆迁的命运,于是她决定将自己的拍摄场地选在这里,可以在它消失前尽量保存于影像中;尽管家乡城市会经常的变迁,带走很多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但是她相信会有一些新的东西或悄然、或放肆地生长。
高中时,她喜欢用旧摄影机拍摄老师和同学;多年后,经过顶尖电影学院的训练,她在自己作品中所尝试的或许与高中时的爱好一脉相承。相机既像望远镜、又像放大镜,带给暂别故里的年轻人具有探究意味的视角。
赵亮通过自己擅长的镜头,建立缺失的家乡记忆,将她感受到的爱用自己独特的温暖口吻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