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投简历:如何在影视传媒行业找工作(2020版)

# 作者:鹿亦思 |责任编辑:一然

前言

2013年,我在网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别投简历:在美国影视传媒行业找工作》,后来陆陆续续得到了许多关注和反馈;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已是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各个国家的不同行业都相继出现了失业浪潮,也让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当年我曾经推荐过的资源和平台也已经慢慢淡出历史舞台,也有一些新的渠道和平台横空出世;另外,在过去的十年里,我有幸加入过几家不同的公司、也参与了很多不同的项目;坐过几个办公室、也跑过几个剧组;作为求职者积累了一些经验、也作为面试官参与过一些招聘;所以打算修订本文,更新后再次发表,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正在找工作的朋友。

我不是什么职场专家,和很多本文的读者一样,我也曾经是普普通通的留学大军中的一员,并且在一个鸟不拉屎的中西部大农村,读了一个很冷门的影视专业的MFA学位,为了在OPT截止日期到来前找到工作而感到绝望。终于,我在尝试和实验了各种方法后,走运地遇到了很多贵人,找到和更换过几份工作;也顺利地拿到了绿卡,搬到了洛杉矶。

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做“别投简历”,但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投简历没有用,或者让大家不要投简历。事实上,简历是所有求职者必须要有的文件之一,而我也曾经靠投简历找到过一份工作。然而,投简历也是讲究技巧和方法的,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求职方法比一味地投简历要有效得多。

想必正在找工作的你,也已经投出了很多份简历了,那么请停下来,思考一下,你曾经有几次成功找到工作只是因为投了简历呢?你上个月以前投的简历有回音了么?如果你一直这么投都没有用,你认为还应该继续这么做么?你知道投简历的黄金时间么?我以前也不知道有投简历的最佳时机,也是我在洛杉矶的校友告诉我才知道的。

好了,预告片结束,正片开始:

方法

找工作无非就这么几个方法,按照成功率和难度从高到低来分的话:搞关系 > 做实习 > 去活动 > 投简历;当然,有段时间还曾流行过上电视节目找工作,但这属于特例,就不展开讨论了。

这四种方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并且每一种方法都需要求职者有一份优秀的简历,但是大多数求职者在找工作时会习惯性地把全部经历放在海投简历上。这是求职者最不需要承担风险的方式,因为即使你被拒绝了,你的投入很少,而且没人知道你失败了,所以你也不会觉得丢人。但这种舒适度对于招聘者来说也是一样的,因为拒绝你也很轻松,只要对方偷个懒,不回你邮件就行了,几乎都不需要和求职者有任何的接触。另外,通过投简历求职,所面对的竞争也是极其残酷的,因为申请的门槛很低,一份好莱坞的入门级工作有的时候会收到几百甚至上千份简历,因此一份简历被看中的几率就变得跟买彩票一样。

p457124483.jpg

方法一:海投简历

关于海投简历,有两种策略,一种是质量海投,一种是数量海投。质量海投就是说你花大量时间(比如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有些公司甚至可以花上半天至一天的时间),仔细研究该公司的各方面的情况,然后很有针对性的修改你的简历和求职信(cover letter)。事实上,你应该已经准备好了很多不同版本的简历和求职信,以便于投递不同类型的工作;这样能给你争取时间,在招聘信息发布后的黄金时间内发出简历。数量海投就是用较短时间(大约5至10分钟)对简历和求职信做简短修改(比如修改公司名称和所申请职务等信息),大量快速投简历。不过,记住一定要做拼写检查,我之前的公司在招聘时就有收到过申请者写给其他公司的求职信,看得我和同事哭笑不得。

这两种海投策略的回复率在1/20至1/100之间都是正常范围,如果你申请了100份工作后一个回应都没有收到,那要么就是你申请职务的级别和要求超过了你现有的资历和经验,要么就是你的申请材料有硬伤。我研究生刚毕业时,曾经申请过200多份工作,但最后只收到了5个回复。

另外,你也可以给申请的公司打电话,或者发后续邮件,但是说话和邮件的语气用词一定要非常客气,千万不要让对方感到厌烦你。找工作和申请学校不一样,大学教授们都比较有礼貌,如果不打算录取你,会给你发拒信。而在行业里,没有回复就意味着你已经被拒绝或者冷藏在候补名单上了。

如果这时你已经投出了100至200份简历,那么恭喜你,经过你不懈的努力,你已经和大多数没有在美国找到工作的人做得一样好了!投完简历,你仍然只能被动的等消息,所以建议求职者们把投简历作为每天打开电脑后的热身运动,但不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海投简历上。下一步,就是要主动出击! 


方法二:参与活动

我关于“去活动”的定义是去参与包括招聘会、宣讲会、放映会、电影节和行业论坛等能够增加求职者和企业互动机会的活动;参加招聘会就好像是现场投简历,但是潜在雇主同时也能感受到你的性格和气质,对你留下印象!参加非招聘性质的行业活动并不一定立刻能够带来工作机会,但却是接触到潜在用人单位,并建立联系的好机会。此外,如果你能够以主办方或者媒体的身份参与这些活动,往往能够更容易地得到与嘉宾单独交流的机会。但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线下活动的形式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线上活动。尽管这些线上交谈很难达到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但却也减少了地理位置所带来的阻碍,让大家能够接触到更多以往无法参与的机会。 

方法三:实习转正

对于在校生来说,做实习几乎是找工作最重要和有效的一种方式。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实习期间你要表现得非常突出,以至于让实习企业恨不得马上雇你入职,甚至感到离开你公司就不能正常运转一样。有的时候,也许你所在的实习单位没有新的职务,但你在实习期间认识和合作过的同事往往能给你提供行业里的经验和资源,此外,实习经验也是最好的背书之一,几乎所有好莱坞的影视公司,都不愿意雇佣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人,然后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培训他。而仔细看过好莱坞公司招聘启事的人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影视传媒行业的入门级工作都要求申请者已经有着1-2年的该工作经验。而对于在校生来说,实习就是获得这些宝贵经验的最佳时期。 

方法四:创建关系

我所说的“搞关系”同样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求职者通过扩展人脉网络为自己寻求各种推荐和背书。简单地说,你和招聘者的关系越亲密,你被录用的可能性就越高!如果你能和招聘者建立长期的良好关系,就比短期内建立的关系要好,如果你能当面和招聘者交流,就比打电话沟通要好,而打电话又比发信息或者邮件更好;也就是说,难度越高、越让你感紧张和不舒服的建立关系的方式往往越有效。对于少数人来说,这些关系是可以从父母和家族那里继承得到的;但对于大多数求职者,这些关系是通过自己来建立和积累的,而参与活动和实习也都是求职者建立和获取人脉关系的重要途径。 
所以,如果要想让招聘者对你难以拒绝,就要尽量多地投入到与招聘者关系的建构当中,如果能见面聊,就不要打电话,能打电话就不要发短信或者写邮件。如果你住在人烟稀少的农村,那么就尽量搬到有更多工作机会的大城市。在我搬到在洛杉矶之前,一位校友曾经告诉我,如果你申请工作的简历上写的不是本地的地址,那么它们基本上就会直接飞往垃圾桶。在好莱坞,没人有时间和耐心去雇用一位外地的申请者,再等他们搬家到这里来。而且很多时候,招聘企业,尤其是小公司,会希望你明天就能面试,下个星期就能开始工作。

原则

关于如何在美国的影视行业找工作,我也总结了几条原则和大家分享:

第一条原则:有进取心(Be Aggressive)

很多好莱坞的成功人士在分享自己如何进入这个行业时都喜欢用一个词,叫做闯入(break in)。这个词非常地生动形象,因为好莱坞的工作机会就那么多,但全世界想要追求梦想的人都扎堆在这里,争取有限的机会和资源。一个萝卜一个坑,每当有人进来占了一个坑的时候,往往也会有人失去他的坑。在这样竞争极为激烈的行业,好工作是抢来的!好的机会是自己创造和争取到的;天上不会掉馅饼下来。不过,你要抢的文明巧妙。毕业前,我的研究生导师曾跟我说,如果你想要在纽约和洛杉矶找到影视行业的工作,你不应该投简历,而是应该拿着你的简历,去敲这些影视公司的门,然后告诉他们你愿意免费帮他们干活,端茶倒水买咖啡什么都可以。

第二条原则:降低姿态(Whore Yourself)

这是我另一位教授的教导,她本人是一名女权主义者,所以说出这句话还蛮让我震惊的。我的中文翻译稍微做了些美化,更准确的意思应该是放低身段、并且做一些自己不想甚至不耻做的事情。有趣的是,影视学院的毕业生们往往比较心高气傲,觉得自己以后就要当导演、明星或制片人,不屑于干一些低级的工作;但在好莱坞做过入门级工作的人都知道,给老板煮咖啡和买午饭已经算是最轻松愉悦的一件事情了,因为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乱七八糟的事情等着你。

要在影视行业找到工作,大家的确需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主动殷勤地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社高效交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做一件事情让你觉得不舒服、有难度、有挑战,那么这也是你成长的机会;而等你把这件事做得很熟练之后,就自然会慢慢感到舒服、轻松和习惯了。每个人都有弱点和短板,但如果能把劣势变成优势,你就走在了别人前面!

第三条原则:讨人喜欢(Be Agreeable)

找工作归根结底还是在和人打交道,老板雇佣你肯定是因为喜欢和欣赏你身上的某些特质,比如你的经验丰富、能力全面、工作努力、任劳任怨,或者是你能说会道、个性盎然、魅力十足、人见人爱。人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当招聘者同时面对很多应聘者的时候,衡量的标准不是给每个人的各项能力打分,然后算总分谁最高,而是往往看整体的感觉,也就是综合能力。不论是面试,还是实习,把“得宠”作为你的最终目标,而不仅仅是展示能力,因为你的言行举止,待人处事,也都在大家的考量中。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大公司的实习生就好比宫廷剧中的宫女,如果你得到了老板的宠爱,也许某一天你就突然升级成了答应、常在或是贵人(作者个人觉得《震寰传》和《延禧攻略》都是很好的职场教材)。另外,充分利用你的实习机会,建立起良好人脉网络,即便你实习的部门或者公司没有职务空缺,但你的上司往往也和其他公司的同行有密切的联系,或许能够帮你介绍别的机会。

第四条原则:享受过程(Have Fun)

找工作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情,而且要面临很多拒绝,所以要学会放松,调整心态。另外,找工作也是一个学习和了解目标行业,以及提升自己技能的重要途径;把它当作一个职业生涯中必经的过程,而不要太刻意注重结果和得失,也能从中得到一些乐趣。做好准备,抓住机会,你或许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p2260506988.jpg

资源

公司官网

各个公司官方网站上的招聘页面是最适合投送简历的,这些公司的工作信息一般会最先发布在自己的网站上,然后才被搜索引擎和信息聚合网站整理和发布出来。所以建议大家给自己理想的公司的招聘网页设置标签和自动提醒,这样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这些公司的更新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公司比如奈飞(Netflix)会把公司的企业文化放在网站上,这些资料也是非常值得学习和了解的,它们不仅能够帮你更好地准备面试,也能过让你有机会了解该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否与你的个人价值观和工作习惯相契合;有的时候,大家会一窝蜂想要挤进业界最有名的大公司,但这些公司的文化却并不一定最适合你的个人发展,所做的项目也并不一定是你最感兴趣的。以下是部分影视公司的招聘页面:

流媒体平台(Streaming Platform):

奈飞(Netflix)

亚马逊(Amazon Studios)

葫芦(Hulu)

苹果(Apple TV+)

大制片厂(Studio):

迪士尼(Walt Disney) 

华纳兄弟(Warner Brothers)

环球(NBCUniversal)

索尼(SONY)

派拉蒙(Paramount) 

维亚康母(ViacomCBS)

福克斯(Fox)

制作公司(Production Company):

A24

匿名内容(Anonymous Content)

娱乐一号(Entertainment One)

传奇影业(Legendary Entertainment)

狮门影业(Lionsgate)

参与者传媒(Participant Media)

天舞传媒(Skydance Media)

胜图娱乐(STX Entertainment) 

经纪公司(Talent Agency):

奋进公司( Endeavor)

创新艺人经纪公司(Creative Artists Agency)

联合精英经纪公司(United Talent Agency)

国际创意管理公司(ICM Partners)

行业工会与非营利组织(Union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Television Arts and Sciences)

美国电影协会(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演员工会(SAG-AFTRA)

导演工会(DGA)

编剧工会(WGA)

圣丹斯学院(Sundance Insitute)

不过,很多公司和机构在还未公开发布对外的招聘信息时,可能已经内部招到了合适的人选,但仍然还是会例行公事,走走流程把该职务发布出来。另外,由于好莱坞大公司的入门级职务竞争极为激烈,很多工作都有几百甚至上千人申请,因此,在每个招聘信息发布后的黄金时间(一个小时至一天以内)发出简历,也会大大增加简历被看到的可能性。

p2506711214.jpg

求职网站 

综合引擎:

求职类的搜索引擎近几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再加上几家老牌传统的综合性搜职网站,现在市面上大概有几十个类似的产品,这里就只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

Indeed 

Monster 

CareerBuilder

Google Careers

Glassdoor

ZipRecruiter 

这一类网站上信息重合度较高,有点像大海捞针,相对比较适合用来寻找小公司的工作,以及了解所申请职务可能的薪水范畴。建议选用其中一到两个,提前上传好简历和求职信,每天看到合适的职务发布后立刻申请,应该就可以了。我个人对Indeed比较有感情,因为来美国十二年,唯一一次仅靠投简历找到的工作就是在这个网站上找到的。

行业引擎:

除了这些大而全的综合性工作搜索引擎之外,也有几个抓门针对影视行业的网站可以使用:

Entertainment Careers

Showbiz Jobs

这两家网站经常会列出好莱坞的几家大公司的工作信息,而且都有付费会员功能可以让你比其他申请者更早获得一些内部工作信息,并且偶尔也看到一些免费会员看不到的独家讯息。

Mandy

StaffMeUp 

ProductionHUB

Media Match 

Industry Central
这几家都比较适合自由职业者用来寻找剧组的项目制工作,尤其是线下的职员工作。

Backstage 

Breakdown Express

这两家比较适合寻找入门级的演员工作。

Craigslist

这家以分类信息闻名的网站上经常也能够看到很多招募剧组演职人员的工作。有些好莱坞的工作有较强的保密措施和要求,所以发布的招募信息中会没有公司名称,让人半信半疑,难以辨别真伪。但偶尔走运时,也会遇到大公司的大制作临时替换和招募人员。 

行业媒体: 

好莱坞的几家行业讯息媒体也都分别有自己的工作讯息整合专栏,在这几家媒体上打广告招聘的公司一般也都不差钱。

好莱坞报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

综艺(Variety)

新闻前线(Deadline)

此外,好莱坞也有一些自媒体和平台,经常会发布一些业内的工作资讯,比如

The Tracking Board

是会员制的一个行业论坛,会员可以随时发布和分享业内最新信息和动态。

The Anonymous Production Assistant (TAPA) 

会发布著名的联合精英公司的职务列表(UTA Job List)到网站上。

Chinese in Entertainment Job List 

会发布与华人和华裔相关的工作机会。

以上这些信息和资源,都是用来投送简历的,所以下面推荐一些能够让你主动出击,去寻找和创造工作机会的平台和资源。 

社交网络 

职业社交:

领英(LinkedIn)

可以说是找工作的过程中以及工作后建立与业内同行的联系最有用的工具了。不过个人觉得付费会员的用处不那么大,因为基本帐号就能做所有想做的事情了,比如发站内信和加入群组等等。 

10年前,我刚从研究生院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领英才刚刚开始流行,我利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在上面做过一个月的疯狂社交:我加入了十几个校友和影视行业组织,给各种有共同好友的业内人士发送邀请。尽管中途被人当作垃圾信息举报了2次,冻结了帐号,但是一个月后我的领英联系人就从最开始的15个变成了500+,并且和许多行业领袖成为了联系人。尽管这些大佬几乎从来不会给你回信什么的,但他们的作用就是建立你的社交地位,无形中给你一些背书,让其他业内的人猜测:哦,原来这小子和这么多高层都有联系,肯定不简单。于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之后,有很多人开始主动邀请成为我的好友,希望我介绍他们认识某某某,甚至也有好莱坞编剧主动给我发剧本,打电话,让我帮忙担任他们的项目的制片人。还有一些小公司的老板直接给我发站内信,邀请我去洛杉矶见面喝咖啡等等。但在如今的2020年,领英已经非常普及,我的领英上已经有7500个联系人了,但再想要加某个大公司的CEO为好友,就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

领英上也有很多猎头,会替一些大公司寻找高管,我也有幸通过猎头获得过一家大公司的面试和工作机会,虽然最后我选择去了一家小公司,但没有领英的话,可能会错失很多机会。除此之外,领英还有很多别的功能,以后可以再慢慢和大家介绍吧。

当你加了很多联系人以后,真正的建立关系的任务才刚刚开始,如何建立关系也有很多技巧。简言之,就是你要跟你的联系人建立良性的互动,最好是既专业又亲切,然后逐步提升这种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家可以真诚和虚心一点向前辈请教,约个15至30分钟的电话、视频或者咖啡会议,了解对方工作的经验和询问对方的职业建议。对于这种邀约,一般不太忙的专业人士大多还是愿意接受的。

p2322440779.jpg

社交媒体: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YouTube

Vimeo

社交媒体是建立软性关系的最佳途径,有的时候,通过关注你感兴趣的人的社交媒体,能够找到他们的个人网站甚至联系方式。与通过领英进行专业社交相比,非职业类的社交媒体更轻松,也更容易和对方建立软性的联系,并且能够让你更好地了解到对方工作之外的兴趣。在影视传媒行业工作的人,不论台前幕后,都或多或少希望得到他人和肯定和认可,因此,如果你能够通过社交媒体提前了解到对方参与过的项目,也会为你在和对方交流时大大加分。

Facebook上也有很多类似于领英的影视类群组可以加入,而推特则是编剧,导演们和喜剧演员们喜欢使用的平台,Instgram上则是演员、模特和网红等高颜值人才的聚集地。如果你经常在这些平台上与他们互动,很可能提高遇见他们的机会。另外YouTube和Vimeo上也有很多影视从业者的个人页面。

利用这些资源和联系人在线建立了联系,下一步就是要把你们的关系从网络虚拟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中!请他们喝咖啡,喝酒,吃饭,实在不行就打个电话聊聊天吧。作者本人就在Vimeo上找到过一位很有影响的亚裔青年电影导演的联系方式,然后给他发了一封邮件赞美了一下他的作品,他就很友好地接受了我的采访。

校友网络:

很多学校的影视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都在纽约和洛杉矶有很好的校友网络,这种人脉网络是很有价值的,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大家应该利用这些机会,积极参加校友的活动。可惜我们读研究生时的电影系比较偏学术,居然没有行业人脉的网络,于是我就自己建了一个脸书,把我认识的在行业内校友都加了进来,然后又到处小广告了一下,慢慢的也就有了300多个成员了。

也有很多大学会组织比较综合的校友会活动,把各行各业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在这种活动遇到职业对口的校友相对比较难,而比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建立与活动组织者的联系,寻求适当的引荐。当然,只要你不断地去认识新人,总能认识到对你有帮助的人。

影视公司的社交媒体页面:

很多公司在有职务空缺时都会首先考虑内部选拔,所以如果你有该公司的朋友,是能最快得到一手信息的。另外,很多大公司也都会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招聘和实习信息,而且有的时候通过这些公司和社交媒体主页也能找到很多在该公司工作的人。

其他资源

行业活动:

参与行业论坛、活动和派对是与目标公司的联系人建立联系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不过,很多行业活动的价格比较昂贵、也很耽误时间,所以在经费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选择。比如,想做编剧的朋友,可以多关注一下编剧工会以及其他与编剧相关的活动。另外,跨职业的社交也会很有效,比如你从事的职业是影视配乐,那么你就需要多去导演和制片人经常出入的活动场合,以便找到更多潜在的客户。  

对于洛杉矶的朋友,我首先推荐的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奥斯卡主办方)、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艾美奖主办方)、美国电影协会(MPAA)、圣丹斯学院(Sundance Institue)、独立电影组织(Film Independent)以及各大影视公司、行业工会以及与专业相关的非盈利组织的活动;另外,大家也可以参加女性影人(Women in Film)和电影女性(Film Fatales)等支持女性创作者的活动;最后,也推荐以下几个支持多元性的亚裔非盈利组织,Coalition of Asian Pacifics in Entertainment (CAPE),Visual Communications, Gold House, AZNs in Entertainment, 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以及我自己目前担任董事会成员的华语影视联盟(Chinese in Entertainment)举办的活动。我在洛杉矶工作的这几年里,平均每周至少会参加一个行业活动,有时候最多一周参加过六到七个行业活动。我也建议大家可以选择一到两个适合自己的行业组织,加入并成为其会员。

电影节: 

我在美国的第一份全职工作就是在电影节找到的,真是一个美好的意外,后来也正因为这份工作,我顺利地拿到了绿卡,搬到了洛杉矶,并且创办了洛杉矶华语电影节(LACFF)。当时,我的一部实验短片和一部纪录短片入围了美国东部的一个电影节,而我作为导演也被邀请参加。临走前,我准备好了名片、简历、电影短片的DVD,还有一个电影剧本和一个电视剧剧本,原本是打算在电影节找到下一部影片的投资。不过投资没找到,却碰到了后来的同事,她看了我的短片,觉得很喜欢,正好公司内部有职务空缺,于是就告诉了我这个机会,带我见了老板。所以,如果你有作品在某个电影节展映,即便自费,也要尽量参加!因为这是展示你能力最好的舞台。 

另外,即便你没有影片参展,也可以去参加电影节,并通过这些活动积累一些行业经验,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而且,几乎所有的电影节都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如果你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既能省掉观影的费用,还能够了解到电影节的运转,并且可能接触到更多幕后的人。当然,我也去过一些组织得不太好的电影节,浪费了一些钱和时间。但是你永远不知道,或许在哪个意想不到的场合就会遇见改变你人生轨迹的人。

博物馆和大学: 

很多博物馆和大学一年四季都有公开对外的电影展映,而且这些活动经常也会请很多有分量的人参加。比如华盛顿的弗瑞尔美术馆和赛克勒博物馆(Freer Gallery of Art &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纽约的林肯中心电影协会(Film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洛杉矶的哈默博物馆(Hammer Museum)以及纽约大学(NYU)、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南加州大学(USC)和美国电影学院(AFI)等电影学院经常会举办电影放映和交流活动。这些活动除了台上的嘉宾以外,观众席里也经常能遇到很多业内人士。排队入场时,和前后左右聊聊天,都会有不少收获。

酒会派对:

洛杉矶几乎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影视公司、经纪公司、公关公司和律所为客户举办各种内部点映、提前放映、首映式、社交酒会和派对活动。而每年11月的美国电影市场之后到第二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之前是著名的颁奖季(Award Season),很多奥斯卡入围影片的出品方会花钱办很多场活动,请业内人士观影投票。这些活动大多是需要有邀请函的,但一般获得邀请的客人都可以带朋友参加。如果你有行业内的朋友受到邀请,可以请他们带你一起去参加;如果你在影视公司实习,你的老板太忙但又受到了邀请,你也可以主动请缨,替他们去参加。

小结

写到这里,总结一下文章开头所说的,要想在好莱坞找到好工作,投简历是难度最低,但也是效率最低的方法;而难度最高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搞关系!搞关系!搞关系!

因为不论是投简历,去招聘会,参加社交活动,都是一个人与人从陌生到熟悉的建立关系过程。而且,不光是找工作时需要搞关系,找到工作后,这一技能也非常重要。而且在好莱坞,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或多或少能决定这个人在行业里的地位和价值。

在中国,很多人对于“搞关系”这件事情的认识总带有一些偏见,一是觉得“搞关系”像“走后门”一样是有悖于道德、低人一等且不光明正大的。另一方面,由于权利和阶级的不平衡,有时“关系”的作用会被放大到决定一切;而大多数人即便很努力也很难获得良好的社会关系。而在美国,“搞关系”是一件放在台面上的事情,就连申请大学都需要三封推荐信。所以,有良好的人脉网络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且裙带关系是不可能完全杜绝的,所以倒不如光明正大地将其作为考量的标准之一,同时也削弱其在做最终决定时的重要性。因此,一个好的应聘者既需要有能力和才华,也需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资源和人脉网络。

此外,每个人都是有各种未被发掘的人脉资源的,比如你的父母、亲人、朋友、同学、朋友的朋友、同学的同学、朋友和同学的父母、老师、老师的朋友、校友、学长、学姐、学弟、学妹、前雇主、前同事、邻居、房东、室友、网友、球友、书友、爱慕者等等。而且一个人的软性关系(soft ties)往往能带来更多的机遇。建立关系,尤其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和陌生人打交道,一开始似乎很难、无从下手,但只要不断尝试,不断积累经验,改正错误,就像滚雪球一样,滚着、滚着,最终一定会越滚越大的。最后引用一句鲁迅先生的话作为结尾:“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祝大家在美国找工作成功,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道路!

p2559152066.jpg

关于作者

鹿亦思(Lewis Liú)是位于加利福利亚州的非营利组织洛杉矶华语影视联盟(Chinese in Entertainment)的创始人和董事会主席,该机构旨在支持和推动华语影视文化和影视从业者在全球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洛杉矶华语影视联盟主办了一年一度的洛杉矶华语电影节(Los Angeles Chinese Film Festival),每月一次的双语编剧工作坊、影人社交酒会和华语银幕系列论坛(Sino-Screen Speaker Series)。


关于华语银幕

《华语银幕》(Sino-Screen)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非盈利组织华语影视联盟(Chinese in Entertainment)旗下的数字自媒体。《华语银幕》成立于2020年2月,编辑和采写团队成员来自于纽约、洛杉矶、孟菲斯、圣塔克鲁兹、北京、上海、武汉、台州和台北等地。

《华语银幕》旨在为全球华语影迷和读者推荐优秀影片、提供影视行业资讯和相关信息。更多关于《华语银幕》的信息,请访问官方网站www.sino-sreen.com,以及脸书、推特、知乎、豆瓣、简书、Medium和微信公众平台。联系方式(邮箱):content@lacff.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