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弗里德里希与《浮沉》:记忆是每个人的记忆

作者:艾雨

实验电影(experimental film)与前卫艺术 (avant-garde) 的存在给予了电影艺术及其概念更为广阔的空间,这让我们在谈及对电影的定义时,脑中并不只是被主流电影所形成的一套体系与框架独占。从流水线式制作的好莱坞电影盛行的二十世纪初开始,便有层出不穷的艺术家与电影人们掀起不同的电影运动热潮,并创造出丰富的派别。他们旨在探寻更多形式的电影美学与意义,以及对抗电影主流所带来的束缚与刻板印象。而实验电影与前卫艺术就是其中成果之一。

苏·弗里德里希(Su Friedrich)作为二十世纪前卫电影的重要人物,在酷儿电影中留下了不少值得借鉴与探讨的痕迹。在有关她的简介中提到,“苏·弗里德里希在多元化的电影诠释语境中尝试探讨个人与政治之间的连结,主题围绕女性、童年、家庭、同性情欲、历史创伤及国族政治,并充分运用家庭录影带、拾得录影、纪实影像等多元素材,亲身实验电影这个媒介所能展现的各种可能。” 别出心裁的创作方式与镜头极具诗意的实验性之下,是勇于冲撞主流的做派与对性别框架的打破。在1990年执导拍摄的《浮沉》(Sink or Swim,苏·弗里德里希让我们得以从拾得录影(Found Footage film)中窥见她童年时代的时光——拾得录影作为伪纪录片的一种,最大的特点便是将曾经的素材收集起来进行重新组合,依据导演的自身意愿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如同威廉·威斯(William Wees)对布鲁斯·康纳(Bruce Corner)作品的评价,“尽管电影中的素材是收集而来的,但它们的形式确由电影制作者构建与决定,而且这并不影响其对于导演个人意识的传达。” 换句话来说,这些被找回的遗弃、或被重新发现的录像,因为导演的再制作而重焕生机,甚至拥有了更多情感表达与延伸。

片段“Hazier”中的内容

片段“Hazier”中的内容


尽管《浮沉》并非是历史上第一部拾得录影型的影片,但其诸多形式上的运用都称得上新颖。全片不仅在各个部分使用了富有意象和隐喻的副标题,同时以小女孩的第三人称作为主要叙事,并在影片内容上做了解构式排列,即,将整部影片分割成看似独立的二十六个小故事般的片段,并用二十六个字母的倒放顺序进行排列构成完整的影片。影片在用一种极具实验性与创造性的独特方式呈现这段成长时,我们也得以对这一过程中在她心中生根发芽的自我意识感到逐步明朗,由此明白她的大部分作品所探讨的主题实则与个人经历有所关联。而她正是通过拾得录影这种并非完全自行拍摄的纪录方式来展现了自我意识与内心探讨:当这些藏于潜意识与自我思考中的细腻情感与转变通过《浮沉》的镜头公之于众时,身为观众的我们心中不难被引起共鸣。弗里德里希打破荧幕内外的空间,通过这种在荧屏中的自我延伸,与观众彼此建立了思想上的连接,从而情感性地传达了自我意识中藏有的棱角——这也是这部影片最具有魅力的部分之一。

影片中女孩讲述至有关“日记”的内容时 (“Journalism”片段内容)

影片中女孩讲述至有关“日记”的内容时 (“Journalism”片段内容)

影片中女孩讲述至有关“日记”的内容时 (“Journalism”片段内容)

影片中女孩讲述至有关“日记”的内容时 (“Journalism”片段内容)

当我们将目光放至《浮沉》的开头,呈现在荧幕上的画面正是一段拾得录影:黑白影像的镜头中一颗精子正不断朝前游动,直到它进入子宫并与卵子结合,所成的受精卵逐渐分裂生长以形成新的生命,这个镜头最后以婴儿在子宫中逐渐具有轮廓的中景作为结束。这是影片的第一个片段“Zygote”的内容,Zygote可以翻译为“受精卵”,在影片最后所列明的参考中我们得知这段影像是从医学档案库中搜集而来。结合上文对于这个片段的描述,我们可以将这种以一种客观存在的、不常以生活化的方式出现的事物作为标题的起名方式,看作是一种对于主观意象的反向陈述,以及存在本质的深入连接。呈现于荧幕上的是有关现实生活的内容,而与现实、平凡之类的形容完全不搭边的片段标题,两者所形成的对比呈现出一种怪异的、乌托邦式美感。但如果再仔细深入探寻时,便会发现这些标题的名词本身所具有的故事感、意义等,与片段内容所展示的生活本质有着相同的内里。例如,结尾的标题“Athena/Atalanta/Aphrodite”,对应的中文为“雅典娜/亚特兰大/阿芙罗狄蒂”,带有古典与神性色彩的名词与人名本身所持有的精神内核,是对对比之下更贴近现实生活的影片内容的概括、以及人物本质的阐述。像是阿芙罗狄蒂在希腊神话中代表爱情、美丽与性欲,代入进影片片段时,则可以看作女孩从孩童走向女人的成熟开端与童年阶段的结束(影片的结束)。再比如,“Zygote”这个片段原本存在的作用只是对生命形成过程的科学普及,而在《浮沉》中导演给这段影像配上了女孩的画外音,她正谈及宙斯与他的妻子以及他们的许多孩子;当婴儿在子宫中完全长成时背景音的那句“她是他最喜欢的孩子”,又自然而然地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与希腊古神的形象融合在一起,将他们都冠以“生命”的概念,从而令彼此之间具有了难以分割的联系。简而言之,这便让这段客观且非现实的影像与主观生命有了连接,本来只是孕育生命的自然现象,也于此有了对人物的特指——这并非只是一个生命的开始,同时也是这部电影帷幕的拉开,是追溯电影画外音中女孩的生命开端。

片段“Zygote”中的内容

片段“Zygote”中的内容

再说回到《浮沉》的结构本身。影片是由二十六个小故事组成,每一个片段都配有各自的标题,并且是以英文的二十六个字母为开头顺序、Z-A倒叙排列,从“Zygote”开始,到“Athena/Atalanta/Aphrodite”为结束。配合着这些故事,画外音中的小女孩讲述着一些童年记忆。尽管《浮沉》是以导演自身的故事为原型(影片中小女孩的声音与导演声音的重合便能证明这一点),但弗里德里希曾在采访中表示希望“观众能从这些素材中找到更多的东西,因为他们在听这些故事时不必非要联想到我。” 尽管影片内容是对于弗里德里希童年生活与内心意识的半纪录,但她想要通过影视语言来传达的,实则是对这些存在于意识层面的思想的引发。除了在向观众表明自身对于记忆、父亲、家庭关系所映射的家国政治等元素上的思考,这也是一种通过拨开自我经历的方式来寻求一种共情。因此,除了画外音的女孩在叙事时使用的是第三人称外,在谈及故事中的重要角色时,导演也只是用“这个女孩”、“女孩的父亲”、“女孩的母亲”来命名。画外音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完整叙事,全片内容几乎都围绕着童年时女孩与她父母的关系展开,比如父亲形象在她心中的逐步变化,以及如何在父亲的爱与伤害下建立的自我意识。影片所秉承的、有关记忆无法逃避的思考,就像字母排列的颠倒顺序一样——它断然是一旦发生便会永远存在的事物,因此在回顾讲述时,画外音中女孩的非常规叙事与记忆本质的不规整性,便能毫无违和地、自然而然地相互贴合起来。

由此可见,声音对于《浮沉》来说至关重要。除了之前说到的画外音对叙事完整的构建、导演真声对于影片内容意义的推进,还需提到片尾的音乐:它在为影片丰富结尾的同时,也带来了另一深度的思考。影片最后一段的内容是一个女孩站在画面中央,这个画面从整体上不断地进行叠加,最终整个场景都变得混乱与扭曲起来。而背景音乐的性质也与画面的这份“混乱”与节奏保持一致:那是一首人声重唱的英文字母歌,在第一遍独唱过后,之后的每一遍都随着字母的递增而添了一份人声,最终它们似是有无数人声重叠在一起,与画面的多层叠加相互呼应。前文中我们提到过影片中二十六个小故事的标题开头字母综合来看是二十六个字母的倒放,于是从歌曲的存在意义上来说,这首多重合唱的字母歌可以看做是对整个影片的整合与总结,同时也是对记忆这一概念的规整。而在这首歌的最后一句,则是唱着“告诉我你是怎样看待我的 ”(Tell me how you think of me),这时画面内容也从混乱中跳脱出来,转为了先前那个女孩站在了沙滩上的全景镜头,因此这句唱词也能看做是导演对于她父亲的询问。纵观全片,女孩的叙述与画面图像的配合映射出了弗里德里希与父亲、与家庭的关系,以及成长过程中父亲对她的影响力:身为在德国驻扎的美国士兵(G.I.)的父亲比起家庭更注重事业,《浮沉》中对于女孩某些日常生活的黑白影像实则也是对弗里德里希与父亲真实相处的表象呈现。童年时期对父亲的陌生与父爱的缺乏为她带来了性格上情感性的敏锐,并且她也在自己的事业上持有高度的专注与创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身为德国人的母亲带着弗里德里希跟随父亲一同来到美国,特殊的年代背景与家庭成员复杂且敏感的国际关系,也是使得弗里德里希在作品中探讨历史创伤、国族政等题材的起因。由此,这也能看作是一种她对于自我内心的提问。

片段“Discovery”讲述关于亲属关系的内容时所用到的关系网

片段“Discovery”讲述关于亲属关系的内容时所用到的关系网

弗里德里希用《浮沉》带来了新的影片结构与叙事方式,哪怕是划分到小范围定义的拾得录影的影片形式中来看,尽管这部电影并非完全属于拾得录影影片(它混合着拾得录影与导演自行拍摄的片段),但它也仍然极具实验性与新意。《浮沉》看似是在讲述个人经历,却又将对个人的纪录延伸至“客观事实”的层面;它打破了冷眼旁观式的纪录模式,将对内心意识的挖掘思考与主观事物融合进来,如同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神明与人类、荧幕内与荧幕外的界限,人们因此能够代入自身来进行另一阶段的思量。

如果说弗里德里希在影片的画外音中加入自己的声音是一种剖开自我内心、与观众坦然相处的真诚,那么她在对角色特定性的模糊上便是对观影者能联想自身从而深入思考的引领。就像上文中对于第一个片段“Zygote”所进行的分析一样,这种方式让影片的内容从客观事实走向了主观意象,尽管故事仍是基于导演本身的故事,但童年是每个人都会拥有的必经之路,记忆是人们意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每个人能从中获得的思考、影响各不相同。而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造就了每一个人的独特性,也正因如此,观众才能从如弗里德里希所愿的那样:从这些素材中找到更多的东西。人们最终会发现这些东西复杂却又纯粹,将要如影随形一生,且只属于他们自我本身。由此,这部影片所执有的意义才变得珍贵起来。

 

 

Works Cited:

Friedrich, Su, Su Friedrich, and Su Friedrich. Sink or Swim. United States: Downstream Productions, 1990. 

MacDonald, Scott. A Critical Cinema 2: Interviews with Independent Filmmakers. Berkeley, CA:

U. of California P., 1992. 

Wees, William C. Recycled Images: the Art and Politics of Found Footage Films. New York City: Anthology film archives, 1993. 

Jones, Ian Bryce. “Lesson Plan: Su Friedrich's Sink or Swim.” Intermittent Mechanism, September14,2017. https://intermittentmechanism.blog/2016/11/24/lesson-plan-su-friedrichs-sink-or-swim/. 


影片IMDB链接 (无在线播放链接):

https://www.imdb.com/title/tt7476116/